作者:元夕
上个周末,我去参加了一个职业资格考试。我感觉考砸了,三门考试没有一门有十足的把握能过。
回来后,有朋友关心的问我考试的情况。我如实的告诉她没考好。
至于原因,我想说:一、今年的题目比较偏,难度比往年大。二、考试形式由以往的笔试改为机试。三、因为是异地考试,订的酒店环境不好,导致我考前一晚没休息好。
但这三个理由我只是在心里想想,我抛出了最重要的理由:太轻敌,考前复习不够努力。
前面三个理由是不是理由呢?我想也是。
第一个关于题目难度可能有个人的判断,但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观感。考完后考试群里大家一个个都在吐槽,很多题都觉得面生。第二个理由是客观事实,考前有些关于考试的公益讲座也都提到今年的考试形式改革可能会影响答题速度,导致时间不够而加大通过的难度。第三个理由也不是虚构啊。
可是,如果我把没考好的原因归为前三个理由,我恐怕开启了受害者思维模式。
受害者思维模式是一种谬误归因模式,即把自己的失败或不良的情绪归结为周围的环境。
当把失败和不良情绪归结为周围的环境时,就等于把自己放到了受害者的位置,但并非真正的受害者。
不能否认的是,人人都有这样的归因倾向。因为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当失败或负面情绪袭来,对自信无疑是一大打击。如果把错误归于自身,容易造成自我否定和怀疑。这样,人就会从客观方面去找理由。任何事情的发生当然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只要想找,可以找出一大堆来原因来。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客观事件不发生,似乎就可改变当前的结果。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总是矛盾的。把失败或不良情绪归因于周围环境,从短期来讲,个人会觉得很舒爽。但从长期来讲,这种思维模式却会带给人更多的负性结果。道理很简单,当一个把失败或不良情绪的原因归为周围环境时,他很难反省自己,也就很难正视和改变自身的问题。长此以往,只会怨天尤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当然,环境对事情的结果影响确实很大,但我们也知道环境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与其坐等环境改变与自己适应,不如努力改变自己。相对来说,改变自己确实容易一些。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同样也可改变事件结果。两相对比,何不舍难求易?
同时,受害者思维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当一个人以受害者自居,并得到所处环境支持,受害者的情绪再次被绑架,对处理事件就很难做到客观、中正的评判,逐渐失去了主导事件发展方向的主动性。
你今天在课堂上因为玩手机而被老师批评了几句,你觉得很不高兴。跟几个同学说你被批很冤,明明是老师讲课没意思还批评你玩手机。这个老师真的很不讲理,很蛮横。
于是,几个同学就会安慰你说:这个老师就是这个样,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你就认定了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再一次被同学的观点绑架在受害者的角色上。
以受害者自居的好处在于,有人跟你站在一起,你不会感觉孤单。但他们表面对你好,实质却并不是为你好。他们的错误认同与支持会阻碍你可能的成长。
与受害者思维模式相对的是掌控者思维模式,即把失败或不良的情绪归结为自己。
掌控者思维模式,表面上看会损害自己的信心。其实也未必,你只需要把失败的原因与对自己的评判分开。我没考好是因为我不够努力,但我不够努力并不意味着我不好。而且,我只有把没考好的主要原因归为自己不够努力,这样才会使自己以后更努力从而改变下次考试的结果而增强在学习能力方面的信心。
对于老师的批评,也不是所有人都不高兴。
A可能不高兴。
B可能无所谓。
C可能高兴。
为什么?
A认为老师批评有损自己的面子。
B觉得老师批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C觉得老师批评自己是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可见,个人的情绪不是由外在事件所决定,而由自己对外在事件的解读决定。掌控者思维模式会对已经发生的外在事件做有利于自己情绪的解读。
思维模式一旦形式,就如自动化的机器,收到信息就会自动反应。要想将受害者思维模式改为掌控者思维模式,你需要安装一个暂停按钮。当受害者思维模式启动,先按暂停按钮,然后启动掌控者思维模式。如此,经过无数次反复,方可将自己由受害者转变为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