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大多数人又很希望通过读书来为自己改变点什么,结果发现并没有改变什么,不说一点收获也没有,也是收获了不一样的见闻,不一样的观点和表达,但这和自己的预期相差也实在太远,由此开始滋生读书无用论,慢慢地对读书产生一种消极的状态,越来越少看,越来越少读,最后就放弃了。
但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对读书寄予的期望太多,像是孤注一掷的买彩票,你把钱都投进去了,就得得个几百万的大奖才是里所以当的。可现实总叫你明白,这样简单的所得注定是幸运的概率。
你以为看过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像高晓松一样坐在一张椅上,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然后收获颇丰;
你以为看过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像琼瑶一样,面对一张白纸,写出万千绚丽人生;
你以为看过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像董卿一样,知书达理,气质非人。
你以为的看书就真的只是看书而已。我就是拿起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的人,可能中间断断续续很多次才接上把一本书看完,几乎不做读书笔记,不摘抄,只是很偶尔偶尔感动和触动的书籍,我会写写读后感,记一记我热爱的句子,能让我这么做的书,真的是让我觉得写得顶天了,不能再好。
但是这样的书,虽然看完的那几天印象很深刻,但是时间一久,会忘得七七八八,当想要拿点这本书的什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想法的时候,可能什么都记不起来了。那我觉得这样的读书实在是没有意义。
你看过和没有看过,在时间眼里没有区别,因为你会遗忘。古代的学子为什么可以脱口而出那么多的诗句,著作言论,就是因为苦读苦记。现代的我们读书就像吃快餐,吃完就算了,怎么可以吸收得了什么营养。要如何将这样的汲取变得深刻再深刻,让你需要的时候可以脱口而出,真的需要花功夫和做笔记的。
01 划分轻重点
一本书无论品质如何,总会有好的精华可以吸收,可以有批判的点可以讨论。看书,可以定一个规矩:先去判定这本书是不是一本好书,该不该深读,可以先大致浏览一遍,或者说快速阅读。当你的第一印象已经打出分数,你就根据自己给出的分数决定自己要往下读几遍,怎么读。假定是三个分数线:
【< 60分】 读一遍,分析它不好的地方,哪里不好,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
【60~80】至少读一遍,深度阅读,对好的地方可以做记号或者抄写下来,任何你感触的点可 以记录并点评。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再决定是否还需要再看一遍,又怎么去做记录。
【>80】 至少读两遍,深度阅读,分析人家写作的思路,措词,逻辑,一系列的优点,然后看看面对这样好的作品,你还能不能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02 读书笔记三步走
前面分析先去判定这本书值不值得读,用什么角度去阅读,也是开篇一个很重要的点,另一个点就是,怎么做笔记、做记录。
奥野宣之推荐的是“夹心饼干式读书笔记”
① 上层是你做记录和笔记的时间信息
② 中层是你对本书感触的地方的摘抄
③ 下层是你对这本书无论从句子、细节、故事、逻辑或者整体等等一方面进行点评与心得。
最后,就是不要让做笔记成为自己的负担,做笔记和读书一样,不是可以成为XX人,达成什么结果的一种途径,它应该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收获的方式。不需要怕做的太少,硬去做的太多,一切以自己的心的感悟去行动,我相信好运会慢慢向我们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