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阅读第28天
第四部分:无伤害
6. 孩子的释放型与试探型打人:父母或许都有被幼儿时期的孩子打的经历,被打的妈妈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在考虑如何应对前,应先区分孩子打人的内在动机到底是什么。内在动机有两种:一是释放型,二是试探型。
释放型:大部分幼儿打人的内在动机是释放情绪,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孩子有打骂行为,或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被否定。当孩子被这样对待时,内在会产生愤怒的能量。我们都知道,能量是不灭的,愤怒的能量通常只有两个渠道释放,对外攻击他人,或对内攻击自己。为何会选择攻击自己呢?如果恰好周围的人都很权威、很强悍,孩子就可能不敢对他人释放愤怒的能量,转而向内攻击自己。或者孩子被教导攻击他人是不好的、不乖的,于是孩子只好攻击自己。所以,允许孩子表达愤怒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种可能是当幼儿开始有社交活动,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相互间有争抢、推搡、拍打或语言的攻击等行为,也会令幼儿内在有委屈或愤怒的能量产生。
不管出于以上哪一种原因,孩子打人的内在动机都是出于释放,且有可能以两种方式呈现。
一、情绪爆发的方式:通常发生上面介绍的几种情况时,会导致孩子情绪高涨,有些孩子会打妈妈或亲近的人。这时需要做的是同理和倾听孩子,让孩子的情绪温度降下来。当孩子的情绪恢复平衡时,打人的行为一般就会随即停止。
二、玩耍的方式:用这种类似玩游戏的方式来释放她的情绪,即通过玩耍、话语或肢体的表达释放情绪。通常孩子表达情绪是不被允许的,会被评判或贴上各种标签,“不乖”“不孝”什么的。如果一直不被允许,孩子就会压抑情绪。保有孩子情绪的流动和自由表达的能力,犹如保护他内在的纯净与流畅,不被压抑的情绪覆盖,不用去背负日渐沉重的情绪包袱,或渐渐关闭自己的感受。
如果不管是方式一还是方式二,父母都实在不喜欢孩子打人,那怎么办?一方面要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比如引导孩子表达:宝宝这会儿不开心了,宝宝生气了。另外,利用肢体语言,拿开他的手,或站开一点点距离,不要太远,用肢体语言告诉他,妈妈不喜欢这样,或者直接用语言表达,妈妈会痛,我不喜欢这样。之后再寻求其他方式,例如做游戏或讲故事,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这个部分,而不是被卡住。
试探型:孩子打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试探,比如试探妈妈是否会生气。如何让孩子知道界限呢?妈妈需要做的是如实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非责备且内外一致地表达。
所以,应对孩子打你的行为,不要简单粗暴地喝止,或勉强自己笑着应对。也不要急着下定义或评判孩子,而要先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动机是释放还是试探,不同的内在动机,决定不同的应对方式。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支持孩子时,孩子的情绪得以流动,那些攻击性的能量得以转化,攻击行为便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