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中师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很多中师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心理障碍,倘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纠正,轻者焦虑、恐惧、形成孤独感;重者则对人怀疑、敌视、甚至会有攻击之举。因此,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对于中师生的健康成长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中师生 人际交往 交往障碍 解决策略
中师校园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但是现在的中师生普遍存在着一种人际交往的不良症。他们想与人交往,但却不善于交往;他们渴望友情,却不知道与同学、朋友怎样和谐相处;他们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却不懂得自己怎样理解他人;他们在与老师、同学、朋友等各种人群相处时,难以融洽和谐。遇到困难矛盾时,难以独立判断,自行解决。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了心理上的焦虑和困惑,给身心健康成长以致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消极的不良影响。
在今天的中师校园里,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分别组合成一个个或松散或紧密的不同类型的交际圈。大致可以归纳为:学习圈、娱乐圈、生活圈、社团圈、老乡圈等。
学习圈:在这个圈子里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真努力学习。为了学好各门功课而相互依赖和帮助,形成学习圈。但这种人并不多,大都是为了应急中考或末考,才会临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圈。
娱乐圈:在这个圈子里的学生,都爱好某种娱乐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等。
社团圈:学生社团是中师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走出校园,能将自己和社会、自然融为一体,既培养了能力,又增长了才干。
生活圈:近年来学校强调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出现了有些学生热衷在校外包定伙食、甚至租房住宿的现象,以至形成了一个个行动自由的生活圈。
同乡圈:这是中师校园里又一个重要的交际圈子。圈内人来自同一地区,同一乡村,彼此显得十分亲热,格外合得来。大范围以县为界,小范围以乡镇为界。
这些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校园里出现的一个个新的学生交际圈。
再来看看中师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按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校园里的同学关系
同学是中师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中师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
在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结伴而行,有的女同学之间还手挽着手,显得十分亲热。几个同学在一起逛街、购物、郊游或者看电影,更是经常的事。他们十分重视同学之间的情谊。即使个别同学之间出现了某种矛盾隔阂,大家也会主动出面去化解矛盾或消除隔阂。
(二)校园里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他们处于优势地位,拥有学术权威,因此普遍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学生则可能在发散思维、异想天开、开拓创新等方面更胜一筹,所以他们不惧权威,保持自信,拥有青春活力。今天的中师生,真正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进而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
但是,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并不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多。据调查,学生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功课问题”、“学业问题”时,才有较多的人去寻求老师的解答或帮助。至于其他个人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以及恋爱问题,则很少有人去找老师咨询帮助。这反映出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密切,不够知心。
(三)校园里的网络人际关系
中师生作为易感人群,网络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影响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中、高等学校的学生竟达90%。
中师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形成原因:
(1)过于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个人如果性格太内向,就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对外界事物的关心和兴趣较少,表现出孤独、冷漠的特点,自然也就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如果很少在班级众人面前讲话,总习惯独自躲在角落里。学习上碰到难处,宁肯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也不愿意求助于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割断了与身边同学的接触和联系,阻碍了信息沟通的渠道,致使个人的交际范围变的十分狭窄。
(2)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至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就阻碍了自己人际交往关系的正常发展。
(3)孤傲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偏激,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屑与人交往,结果使人敬而远之,而自己也容易孤芳自赏、落落寡欢。
(4)自卑心理
有的学生总是怀疑自己的知识、能力比别人欠缺,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害怕担风险,自暴自弃,畏畏缩缩。这种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了自信心,导致很难与周围同学相处,限制了交往范围,并且还可能造成自身的内心矛盾体验,增加心理负担。这是一种阻碍人际交往的致命因素。
(5)嫉妒心理
一些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容易产生这种心态。有的学生看到班级其他人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时,从心里觉得很不好受。有时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服,没事也找茬跟人家吵嘴。这是一种嫉恨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进而恼怒他人的情感。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交际范围比较小,格调较低,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失和,阻碍了与同学间的正常交往。
(6)猜疑心理
个别学生(女生多见)整天疑心重重,怀疑一切。毫无根据地乱猜测,看到其他同学聚在一起,总以为是在议论自己,浑身感到不自在。这是典型的猜疑心理。这种不正常的情感,会使这类学生经常处于惊恐、不安之中。由于缺少知心朋友,起码的人际关系都难以维持。
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的对策有:
改善不良的个性心理特点。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有多种,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都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去加以克服,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一些外力帮助。
社会知识和规范训练。这需要学校、教师的重视。如举办人际交往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制中师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和准则:开展爱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课外有益活动。
三分钟即兴演讲训练。利用读报课或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演讲,先请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做示范,以带动一些有交际障碍的同学一试身手。
特定环境中的角色扮演训练。变换角色、变换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中,训练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学生可以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尝试不同的社会角色。
自我想象暗示训练。考试前,为消除紧张心理,可以想象自己处在空旷的山谷中,让思维驰聘起来。同样,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想象自己处在难堪的情景中,通过积极的暗示:“我能行”“这没什么可怕的”,使自己能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总之,中师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期盼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 、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中师阶段又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如果学生学会了与集体、同学、老师、朋友、家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便会感到自己能够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心情也会更加舒畅,性格也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也会更加广泛,智慧和思想也会更加活跃,这样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人际交往关系也就随之得到全面改善。因此,在中师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育人环境,无疑将有利于中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