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不好好编个背景没法写,于是魔改了两个历史人物
闽龙散人
赵世郡,字本学,以字行。明代福建道法师,散人(未在玄社中取得头衔,但被登记造册的自由道法师皆称散人,最初这词为贬义,但到后来发展成了一种不受拘束的自称)。
传为宋太祖赵匡胤后代,早年情况不详,推测应是易术一派出身,精于「元」「气」互换之法,于八闽之会上以「七龙诀」挫败闽中道法精英一举成名,但拒绝了玄社授予的「士」之称号,选择自由处事。后提出以道法入武术之论并亲身实践。
中年之时从师弟李天赐手中接过了俞大猷教授道法,但是发现俞大猷并没有在这方面的天赋,因此最终只教授了兵法。
赵世郡在研究了《孙子》与《易》之后提出,黄帝时代的术法并非失传,而是以别样的方式记录在了春秋诸公的《兵法》之中,而解开它的钥匙则藏在《易》之中,并且不是周易,而是在其之前的《连山》与《归藏》,这对当时的道法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自邵雍自先天法推算以来,道法界的共识为黄帝时代道法早已失传,除去借助紫微星与玉玺力量呼唤出的英灵外基本没有再现可能,而赵世郡的研究则指明了这一条路。
赵世郡为人严厉,可以说是严于律己,慢于待人,为此大多数与之交往道法师都感到不快,而他一生极少收徒——因为大多数徒弟都无法忍受他要求自行体悟而基本不予指导的教育方式而离去,俞大猷则是唯一一个学完东西离去。
赵世郡在六十六岁时死去,死于翁林山的山中,由于架设的法阵缘故,他死后一年才被师弟李天赐发现并旧地安葬。
长剑大师
李天赐,行三,字良钦,以字行。明代武术家,赵世郡师弟。
李天赐出身闽中殷实之家,少年时好游侠枪棒,后从赵世郡之父赵克诚习武术,从其处习得了祖传的太祖棍法,又于南少林进行得齐眉棍法以精进。
其时倭寇大兴,李天赐带长棍走闽海诸地以平倭定事,于泉州遇俞大猷得其为徒,授己所悟之「荆楚长剑」法,大猷善习之,又以长剑习剑枪诸法。天赐奇之,乃送大猷至世郡处习「万人敌」。
后大猷大成,遂归乡以传棍法御倭保家,天赐从助之。
万历八年,死于家。
在赵克诚处学习时,李天赐对于道法的理解仅限于如何更快地把握住「气」的存在与使用,但对于武术却是全部继承了下来,到其徒弟俞大猷之时更是混合多家技艺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