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前的来访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产业革命,巨大的生产力,要求广阔的海外市场。东方尤其是中国,在英国商人眼中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英国国王在商人的请求下,多次派使来华商讨通商事宜。首先是1787年英国派遣使臣来华,但是其中途病死了。然后是在1792年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的名义访华。这一次访华改变了英国人对中国盛世王朝的看法,认为中国只是外强中干。马嘎尔尼甚至认为,三艘军舰就可以让中国屈服。
马嘎尔尼当时提出的要求是:1、允许英国圣公会在华传教;2、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商埠;3、英使进驻北京。乾隆皇帝一口拒绝,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这一次英国要求同中国平等的贸易,中国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拒绝了,近代之后,我们希望与西方平等贸易,西方不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禁烟风云
鸦片输入中国,开始于明清之际。雍正年间严禁鸦片,但是仍有葡萄牙人走私入华,但当时只有每年200箱的量。清代历代皇帝都严禁鸦片,可是鸦片愈禁愈盛,到道光年间,每年有5万箱鸦片输入。一是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对华鸦片贸易,大量输入鸦片。二是中国官员的腐败,往往出现查禁官员一手拿着禁令,一手拿着钱袋的现象。
当时对于鸦片的问题形成了两派,一是以黄爵兹、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二是以许乃济为首的弛禁派。黄爵兹的观点是只要没人吸就没人卖,于是应该把吸食者治死罪。许乃济曾做过广东按察使,他比较了解鸦片贸易的内情。他认为鸦片本为药品,人民吸食成癖,才贻害社会。但是禁令愈严,官吏和奸商的勾结越深。固有巨利,人不畏死。他提出两点办法:一是对鸦片贸易公开收重税,买卖不准用现银,只能用丝织品。二是允许国内种鸦片,抵制外国人。满朝文武很多人认为许乃济的观点现实可行,但是谁也不敢公开支持,因为它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因此皇帝最终采纳了严禁的观点,派遣林则徐为禁烟大臣,赴广东禁烟。
林则徐是真去禁烟的,他一到广东就要求外国人限期上缴鸦片,写保证书,以后如果再带鸦片就地正法。外国人都不上缴鸦片,他们对中国官员的做法习以为常,等着林则徐开出索贿的价码。可没想到中国还有清官,到期之后林则徐把十三行围起来,不准中国人买粮食给外国人。没办法,饿晕的外国人决定交出所有鸦片。这时英国的商业监督义律,做出了一个影响重大的决定。他命令英国商人不要把鸦片交给林则徐,而是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林则徐,并让其开收据。这一转手,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由清政府同商人的关系,变成了国与国的关系。为以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提供了口实。
识时务的琦善
当时英国人并没有全力攻打虎门,而是北上定海。因为英国人的重心不在南方,而是想直逼北京,以逼迫皇帝就范。但是当时中国人对此的解释是林则徐在广州布防得力,英国人不是不可战胜的。林则徐甚至认为英国士兵因为膝盖较低,不利于屈伸,所以战斗力不强。并且他还天真认为只要停止向英国供应茶叶,他们一天都坚持不了。当英国到达天津的时候,直隶总督琦善负责同英国人交涉。琦善想到了孙子兵法要知己知彼,于是派人到英国军舰上考察了一下。最终的结论是英国是船坚炮利,可逆水行舟,战之必败。
识时务者为俊杰,琦善改变战略,开始寻求同英国人谈判。琦善对英国人说,禁烟都是林则徐的错,他会禀告皇帝为英国人伸冤;赔款多少会给点。英国人也不愿意长时间在北方停留,因为他们的补给十分困难。于是同意到广州去谈判,就此英国人撤兵回到广州。皇帝对琦善大加赞扬,认为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让英国人撤军了。而对林则徐是大为光火,认为他给朝廷惹了麻烦,将其革职查办。
琦善和英国人代表义律草拟了一个《穿鼻条约》,内容大概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600万,给英国平等的贸易待遇。对这个条约,英国政府不满意,因为他们得到的利益太少;中国皇帝也不满意,因为他割了地,于是将琦善革职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