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欢欢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曲叫《渔歌子》,又叫《渔夫》,“子”是“曲子”的简称。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单调二十七字,作者是唐朝诗人张志和。
第一次知道这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杏花春雨的江南,一男一女相随而行,一人行在江边,一人坐在船头,男的叫张翠山,女的叫殷素素。春雨霏霏,殷素素借伞给张翠山。伞里,殷素素用卫夫人簪花小楷的笔法写的就是这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而张翠山便是被这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戳中了心扉,或者说被殷素素给“撩”了个正中下怀。然后的然后,才有了冰火岛的奇缘和武当山的奇祸。
张志和,号玄真子,少年成名,16岁封官。然春风得意之际却遭到贬谪。后他索性寄情山水,扁舟垂钓,自谓烟波钓徒。这首《渔歌子》便是他在山水放达中写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写物,“青箬笠,绿蓑衣”一句写人,“斜风细雨不须归”则是抒情写志的“诗眼”。全曲二十七个字,一曲写尽“山、水、花、鸟、鱼”,寓景于情,返璞归真,后代的文人骚客无不慨然。特别是“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更被赞为“风流千古”,大文豪苏轼更称之为“妙绝”。苏轼、黄庭坚、朱敦儒、徐俯等人更在这首《渔歌子》的基础上各自填写成了《浣溪沙》、《鹧鸪天》等词作,而“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更被无数的文人拿来借鉴和演绎。只是,后来的作品比之原作均逊色不少。比如苏轼的这首《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加了点句子,可反倒少了原作的精练和质朴,也缺了原作戛然而止的意犹未尽。
在过去的译文里,这首《渔歌子》总被解释成“作者悠然自得,连回家也忘了”这般的浅白。忘情山水,返璞归真应该是真的。但其实,哪可能有那么多纯粹的无忧无虑?颜真卿与张志和交好,据颜真卿称,张志和的钓竿上是没有鱼钩的。张志和要钓的哪里是鱼?!分明是心情,是在山水空濛中寻一份解脱。这心情三分潇洒,三分坦然,总还有三分寂寞和不甘。但毕竟,不管身处哪一个江湖,总免不了有些斜风细雨,为了些许风浪就回去,也是全然没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