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杂书馆。
旧馆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储藏室,很多书都破破烂烂了,就真的好像是废纸一样的荒芜在那里,没去过日本的图书馆,但总觉得,应该不是这样的风格,一瞬间,就觉得,是不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太久了,就会选择遗忘,会觉得,有些东西,其实也是可有可无。
当然不是真的可有可无,只不过,面对那些没有整理的一切,那些封尘在旧书里的记忆,还是有些些的遗憾。
相比而言,新馆就更像是修建好的图书室,每天100名的预约制,因此总不至于特别拥挤,提供小西红柿苹果之类的小食,也有茶水等供大家自取。是环境很好的读书之地。走进去的时候全身放松,就好像看到了一个世界打开一个豁口,想起毛姆说,阅读,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岛屿,如果让我安排一天的时间,上午健身房,下午图书馆,中午简单的小睡,如果可以傍晚的时候在空气洁净的国度到处走走,所谓身体力行的完美,也不过如此了。
这么说来,也许日本真的是最后的所在地了。
何各庄。这个以前完全没有任何印象的地方,开车过去以后发现的,是说不出的混搭气质。好像是完工一般的手工艺品,遗弃感十足。周边的城中村加上艺术园区和文创园,来自英伦三岛的胖老外住在北五环以外的平房里,接近行为艺术的做法。
百度了一下,说是北京最美乡村之一,这个说法,路有点儿远,但方向对了就好。
目前的这个,有点儿魔幻现实主义。一群老外教师住在城中村,边儿上是人均消费200元左右的果园西餐厅。
名副其实的果园,集中了日本建筑(?!)说不清楚的果树,美人蕉,蔷薇花,以及中式建筑中的湖景西餐厅等一切元素,让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太妥当,不过在何各庄,和当地风格就非常融合了。
简直有点儿不可或缺的意思。
让人特别疑惑到底是什么驱动力在这里修筑这些,看上去,似乎,并不是特别想要出租出去的意思,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是还在建设当中。
想起安西水丸写的东京美女散步,那些密集在街巷中的小店,好像在北京,并不是可以随处见到,按找市场原理最容易存活的业态方式,在这里总是感觉稀缺无比,这也是这种城市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地方。
行政的力量有时候确实会那么强大,但带来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它总让我想起计划经济时代爸妈的厂房,解决你一切问题,但无法创造太多需求,也谈不上丰富性和多元性。
就好像杂书管理看到解放初期的杂志报刊,年轻人听什么歌曲也是规定好的,那是控制的年代,对于不喜欢动脑子的人们,幸福也是可以描述的,如同芳华中的热泪盈眶,但说到底,放在今天的语境下,多么滔天的全民颂歌,但无视个体存在的指导原则,不给人选择权的剥夺政治,说到底,还是恶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