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寒假?那不应该是吃喝玩乐么?毕竟,娃交给家长了,该交换一下角色,让他们体验体验了!
(此处应该有掌声)
但是,总有那么一小撮死不悔改的受虐狂,想着寒假充电,充实武器库,升级大脑,来年再与娃们大战三百回合。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们的。讲真,我也劝你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好享受假期。你们非得读书,咱就唠叨一下读什么和怎么读吧。毕竟,在教师阅读这个领域,我还是有资格喊一嗓子的。
序
平时太忙,我倡导碎片化阅读,其意义与作法,不是本文重点。
假期肯定是深度阅读的最好时机。
深度阅读有两个方向,一个真的就是深度阅读了,例如,你去啃哲学、心理学或教育学原典,这有必要且可喜(ge)可敬(qi),真真是“海拔五千”了。另一个方向,实际上类似于主题阅读,就是围绕着某个主题进行阅读,以加深对某些主题的认识,形成更好的内在框架。如果你每个假期都能攻克一个主题,是不是很爽?
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三国主题、纪律管理主题、公正主题、对话主题……
今年寒假,我所讲的主题,是“习惯”。
不只是生活习惯,也包括学习习惯,认知习惯等,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学习乃至于情绪和思维保持秩序感,或者说,如何进行自我编程?
我先讲读什么,再讲怎么读。
上篇:今年寒假读什么
1.习惯的力量,查尔斯·都希格 著
所有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往往都并不取决于运气或智力,而是首先取决于习惯。而几乎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些习惯,这些潜意识里的习惯正在塑造着我们。其中有些是好习惯,有些是坏习惯。那么,能否观察一下我们有哪些习惯,然后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及持久的自我重塑?
这是个很难的过程,但是,收益是惊人的。而在讲清楚习惯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重塑习惯方面,没有哪本书比《习惯的力量》讲得更好了。
2.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今井睦美 著
(这本书评价不一,豆瓣评分很低,慎买)
这本书,重点探讨的是我们的认知习惯。
应试教育带来的是以重复记忆和机械练习为特征的浅学习,浅学习正在伤害孩子乃至于成人的大脑。可以想象,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深度学习的时代。深度学习意味着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记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如何创建知识体系?怎样的学习是高效的?如何成为专业学习者?
这本书通俗实用,有利于反思和纠正我们许多错误的教学习惯。
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著
刻意练习,将新手与高手区分开来,将业余学习者与专业学习者区分开来。
换句话说,有哪些深度的思维习惯或动作习惯,能够促成效率的成倍提升?在这里,“心理表征”是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换句话说,正确的、专业的和高效的学习,是一个高品质的建模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经历一种自觉的刻意练习。
对这本书所讲的某些原则的深刻领会和刻意实践,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跃升。
4.精要主义: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与生活,格雷戈·麦吉沃恩 著
前面讲习惯,讲认知,讲核心突破,最终,都要回归到整体生活。
这本书是对整体生活的一种可能性反思。总之,今天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用狄更斯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所谓的“坏”,乃是由此带来的拥挤、焦虑、迷失……在一片喧哗与骚动中,很容易忘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让我们在滔滔物欲洪流中保持一丝清醒。
好了,推荐完毕。
那么,老魏,你今年寒假读什么呢?
忙成狗,有许多事要做,书还是要读的,我选了这本——
下篇:怎么读这些书才有效?
这些书并不难读,或许有些你已经读过了。
然而,经常是——
并没有什么用!
如何高效地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品质。关于高效阅读的书很多,大部分也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大半讲的是信息提取与理解。
而这几本书的阅读目的,并不是信息提取或理解,而是改变行为。
这几本书中讲的道理很容易明白,甚至可以说早就明白了。但是,借着它们改变自身的行为,甚至借以改变学生的行为,这才是关键,才是推荐这几本书的意义所在。
你的改变通常是怎样发生的?
人通常不会主动改变,只有极少数高创造性人才有主动改变的自觉。因为人性本能地会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以减少消耗。因此,在那些英雄故事中,英雄往往是被动上路的。
一句话,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呀。“穷则思变”,这个“穷”,是“日暮途穷”的“穷”,不是“贫”。
你读一本书,认知上受到了触动,觉得哎哟我的妈呀,这讲的太有道理了!但你不会采取行动,采取行动也坚持不下来。我们都是生活的旁观者,很难成为主角。因为很多人以为,通过阅读改变认知,然后再采取行动。
实际上故事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
被迫上路——遭遇危机——遇到帮助者——成为英雄
这里的“帮助者”,本质上就是“工具”。它可以指一个人(比如教师)、某种实际的工具,当然,也可以指一本书。
一句话,不是观念改变行为,而是行动塑造观念。当旧的观念所引发的行为,无法解决新的问题,观念的调整就成为刚需,这时候书籍就有用了,甚至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行为一旦改变,新观念就扎根了。
所以你要改变一个人(包括自己),讲道理(尤其是励志)是没有用的。有用的是让他(或自己)不舒服,然后不得不为再次进入舒适区而改变自身。换句话说就是让一个人遭遇问题。怎么才能遭遇问题,尤其是在明明没有问题的时候?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tui)变(ru)环(huo)境(keng)”。在这里办法是多样的,我就不细说了,我鼓励伙伴们加入海拔五千,本身也是一种方式。
怎么阅读这几本书?
在改变行动的过程中,这几本书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理解习惯
设计新习惯
提供反馈
这几者只有逻辑上的先后,在行动上,实际上可以同时发生。
一本有价值的书,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个或几个观念,或者一个行动框架,可以用一篇文章,甚至一页纸讲得清清楚楚。例如《习惯的力量》,只讲了一个行动结构: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但把这几个词告诉你没有意义,因为太抽象,没有办法在你的大脑乃至于行动中活起来,化为任何场景下的自动反应。这种自动反应,本质上就是实践智慧,或者说就是智慧,就是能力。
因此,你需要书籍中提供的丰富的语境(案例),来帮你将这个结构扎根在潜意识中,这就是阅读的意义。这个扎根的过程,不只是读这一本书,还包括其他类似主题的书,每本书可能对同一结构有不同的命名,并揭示习惯的不同方面。最终,你会通过阅读和行动,建构起越来越灵活的关于习惯的默会知识。此过程,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一个摆脱概念乃至于书籍,建构观念和行动本能的过程。
这也是一个把书读厚了,再读薄了的过程。
这就像掌握一个数学概念,需要做不同变式的题目,才能够灵活掌握举一反三。
举个例子,你可以按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全书。
你可以慢读也可以快读,这无所谓。重要的是带上笔,将你认为重要的部分,包括特别让你兴奋的地方,以及你不太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当然,也可以做必要的批注。
第二步:再读一遍,只读划线的部分。
在这一遍的阅读中,你只读划线的部分,有些地方反复读,然后大脑中勾勒书中的逻辑结构,慢慢就明白作者的思路了。这相当于做脑图,或者把书读薄。
当然,你也可以画出来,或者写一篇梗概,或者讲给周围的人听,都是巩固的好办法。
第三步:每次要开启一个新习惯了,就不断地翻看此书,并且,主要翻看划线部分及批注。
这一习惯非常重要。相当于每次做一件事,旁边有个人跟你对话,你可以借反复阅读相关主题的书籍或关键部分,避免自己陷入旧有思维模式中。久之,新的习惯就养成了。
不同的书籍之间,例如这四本书之间,也有某种关联,读着读着,就相互打通了,头脑中就形成了更大并且更精细的观念地图。
当然,你还可以阅读另外相关的书(太多了),其中我认为有必要读的还有几本:
1.《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2.《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万维钢 著
3.《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乔希·考夫曼 著
4.《认知颠覆》,程驿 著
5.《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彼得·C·布朗等著
以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