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牌建设的第一个分享,大众有疲劳感、麻木感、懒惰和健忘,原因是信息量很大?这是底层原因吗?把这归纳为是信息量过大导致人形成了这些表现是一个十分粗鄙的解答,而“万物求存”这个基石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由于基因的改变需要4-7万年,而我们达到不为食物发愁的生存状态还不过百年时间。大脑在静态状态下消耗的热量接近身体总消耗量的25-30%,一旦调动智能储备余量,消耗的能量更是巨大,这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作为以繁衍种群的方式复制自身得以相对永续存在的基因所不愿意看见的,同理当选择太多的时候,大脑会消耗大量的热量对信息进行过滤,而且为了尽快作出决定,大脑会偏向于相信看见的每一个事情和内容,如果此时还出现大量内容相悖的现象或描述,那么整个大脑不仅要完成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还要完成信息的对照和选择,这是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并且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这可能会危及生命个体的延续,基因载体的消失就意味着基因本身的延续被中断了,虽然我们现在的食物供应充足,但是实际上基因还保持在过去时代的状态,降低脑消耗保存自身的基因延续和存在,才是生命体还存在的根本意义,“万物求存”这才是真正出现选择困难的底层原因。
第二个分享的朋友,如果你觉得打上标签方便别人了解你,那么你的标签一旦建立,对于你自己,你自身的遮蔽性也就形成了,你就是那几个标签,你的标签就是你最熟悉的地方,你在做着所谓的“重复练习”却把它当成了你的“刻意练习”,就是你当前觉得与环境形成“自洽”展现,也是你遮蔽性的体现。对于你想要认识的人也不好,一旦你的标签进入别人的印象中,对你的认知大门也就关闭了,每个人都在求存的基础上降低自己的能量消耗,把这个世界标签化、符号化,这是食物匮乏时代所形成的解决方案,是无奈之举以保万全,可是你却希望完成符号化和标签化,你被别人的大脑直接定义为不需要消耗能量的“概念”,是的,这样容易被记住,同时也一样就很难在改变。打破认知遮蔽性就这样被标签化符号化思想给抹杀掉了。
关于坚持。如果你还在谈“坚持”,那么这件事就是你最不想做的事情。为什么有世界植树节,世界卫生日等等纪念日?一定是人类不爱干的,才需要有个节日,怎么没有世界做爱日?所谓坚持,最真实的情况就是“内耗”,好听的词叫“坚持”,那如何才不会在用坚持去做某事呢?当你在当前通道内获得了有利于自身的价值,或者说你在完成该事项时,你感觉或实际支出的能量小于或者大大小于感觉或实际的所得,那么你就会在这个通道内获得“时间性路径依赖”,在通俗点就叫习惯,其内涵本质是该路径依赖让你产生了“正反馈”效应你才可以持续下去,而不是靠的精神上的“坚持”。没有跨学科的底层基石假设的学习,就非常容易把这些上升至带有“道德层面”的词语,对于自身和周围的人是非常不利的。
关于成都混大分社的这次活动,我非常失望!李善友教授建立的这个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用来交换资源的平台,而是真正的需要往下挖,去感受哲科思维方式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我们这个分社来做分享的人几乎都是带着目的来的分享者,是来兜售自己的商品的人,整合资源固然重要,但是在这样的现象级层面整合的资源又能怎么样呢?毫无底层思维可言,根本看不到任何有过真正底层思考的东西。为什么你们这么热衷于整合资源?思考过吗?因为可以借力做大做强是吧?其实整合资源的过程就是降低消耗的过程,通过有效组织,使得无序资源变得有序,节省了所有参与者的能量消耗,提高了所有参与者的“存在度”,这才是真正去做组合资源的底层,建立这样的思维以后去做整合是不是会更加有效呢?方法论的建立是不是会容易得多呢?
关于我眼中的混大,应该是一个纯粹交流思想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伟大思想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定律,在目前的情况下选择接受这些基石假设,并保持随时打破认知遮蔽性的状态,在新的理论基石建立时,可以跳出自身的遮蔽性,转换世界观的基石假设,不断扩大认知边界,虽然这样很难,但这才是真正的过程论而不是目的论,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几十个年那么远的目标去努力,这只会毫无动力,更像是个自嗨的过程。在不断保持打破遮蔽性的状态下学习、讨论思想,至于项目,自然就可以成为被讨论和挖掘底部思维的问题,这样底层思考形成的组合才是真正可能复合组合式创新和进化的方法,而不是像今天下午这样搭了一台戏,唱了一脸的鸡血,而且这个鸡血的浓度还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