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搜微信公众号隐湖上叶超设置关注,可免费阅读叶超全部原创文章小说,敬请转发、分享 。
千年古镇澄潭,是我的故乡。我之所以对澄潭魂牵梦萦,除了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有那条横铺石板的蜈蚣老街和伴随我度过少儿岁月的庙会。
澄潭在古代称作长潭、槐潭(本地人至今仍以长潭称呼),座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部,澄潭江的河谷盘地上。古时候的澄潭溪山瑰丽,沃野平环,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唐代诗人方干乘船到澄潭一带情不自禁吟诗唱和:“截湾冲濑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掠草并飞怜燕子,停桡独饮学渔翁。波涛漫撼长潭月,杨柳斜牵一岸风。便拟乘槎应去得,仙源直恐接星东。“将澄潭比喻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可见其地理位置之奇异。
澄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居往,据历史记载: 南朝·梁时,书圣王羲之第五代孙王超之(武科状元,曾任武毅将军)出游长潭,见这块风水宝地非同寻常,就定居下来,并改澄潭为槐潭,死后葬于西山(今存西山庵遗址)。王超之的儿子,时任临海太守的王逊之,也在澄潭筑室置业,繁洐后代成为澄潭望族,从此有了澄潭规模宏大,历史攸久的王家台门。
澄潭真正进入开发的时间应该是在王羲之18代孙王爚(公元1199—1275年,澄谭人)为南宋左丞相时期。他在澄潭大兴土木建造相府,又从各地采集大量奇花异木、奇岩怪石在西山山脚修建花园。相传还修建了东花园,内有松花石、曲水流觞等景点,园址在我家老宅附近的河塘沿、里河塘一带,遗迹已难以寻觅。
以王爚为代表的一批精英人物和以闲远楼为标志的王家花园,把澄潭推向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梅山王氏宗谱》中有一篇《长潭当年遗迹序》中提到:“我祖自梁武毅将军卜居槐潭,积德宏深。幸平章公与叔侍郎公、季弟提举华甫公、从弟端明殿大学士祖洽公,俱登甲第,创置花园,购松花石、列假山以娱双亲;筑品塘亭于其间,借义而名之曰一品堂;建流觞曲水以迎宾客……又于槐潭横植两街,甃以石板,上自前王庙,下抵古铜庙侧,以大壮观,以利往来。”其内容可为佐证。
可惜的是曾经光风一时的王家花园在元代毁于战乱;原址王家台门和古街两侧的建筑也多在清代光绪年间毁于火灾。
东山再起的澄潭第二春当属清末至解放初这一时段。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和急骤扩张的人口红利孕育了澄潭的蓬勃勃生机 : 澄潭江水源源不断地从磐安县山区,依着山湾逶迤百十公里奔腾而下,两岸青山绿水,多有奇峰异峦,穿岩十八峰、千丈幽谷、倒脱靴都是沿江风景名胜。
凭借水利交通便利,上游竹排承载木材、白术、茶叶、蚕茧、桐油顺流而下在澄谭中转,途经曹娥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南北城市;下游曹娥、上虞方向的布疋、食盐、器皿百货、针线首饰、南北干果经排埠进入澄潭商铺,供应到澄谭江流域的千家万户。镇子虽小却因土特产丰富,来往客商众多而非常兴旺。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一九五六年澄潭江流域尚有竹排二百六十二张,每张竹排可运货一、二吨货物。南来北往,澄潭俨然成为澄江流域的集散地。老街一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店铺从上街开到下街,几百间店面没有一间是不经商的。澄谭流传着一句老话: “横铺石板蜈蚣街,金字招牌两面挂”,说的就是当时的盛况。
现今残存的老街南北走向,从文昌阁入口,向南偏西延伸,到新建的凤山街口,长约1000余米,宽约4米。两旁商铺屋舍多为清代至民国初期建筑,风貌古朴,以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为主。耀眼的白墙黑瓦,雕花的高阁长窗,剥落的油漆大台门,高耸的防火马头墙,门前装饰着精巧的斗拱雀替,墙上镶嵌着镂空的青石窗框。街中心还有座别具一格、三面凌空的护栏看楼。整条街道形成一幅古朴庄严的长卷。
遥想老街当年: 房舍鳞次栉比,店铺与民居杂处,人物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亲朋呼唤声和货物叫卖声时相交融。乡音亲切,好一派集镇风情,太平景象。
老街两侧墙弄内不仅有清朝康乾盛世的祠堂古庙,亦有太平天国之后建造的四合大院。尤其是南宋时期奠基建造的王家台门,也叫乌里台门,可与南京秦淮河边上的乌衣巷遥相呼应,堪称一绝。(乌衣巷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同名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出名,相传旧时的王家台门和乌衣巷为同一家传设计建造,乌衣巷就是王家祖先王导的府宅)。
老街路面原为青石板路,墙弄多为蛋石铺砌。青石板路为宋代宰相王爚所建,已有千年的历史。石板路下面有排水沟渠,街道的积水通过各墙弄排至河塘沿的排水渠。我家老宅前的官仓墙弄就有一条排水沟。年幼时经常看到黄鳝泥鳅在水沟里活动,一到雨季,成群结队的小鱼悠哉悠哉地游来游去……。七十年代后期,青石板多被拆除,更新成了水泥路面,在古朴的风情长卷画廊中添却了不和谐的笔调。
老街两侧的墙弄,只与老街相交,不与对面墙弄直通,只有丅字路口,没有十字路口是澄谭老街的一大特色。至于为何?至今还未破解。旧时的老街还有一个传说,以前的老街是南北直通不拐弯的,因为出了个丞相之后就未曾出过像样的官员,于是有了“澄谭大街直笼统,通来通去无官种"的谚语。曾几何时将大街走向改为拐了个直角弯,保留至今。遗憾的是,像样的官还是难觅踪影。
澄潭的墙弄多以姓氏命名,如:王家墙弄、朱家墙弄、陈家墙弄、沈家墙弄、张家墙弄、俞家墙弄等,墙弄内均筑建与姓氏对应的台门。另外就是以行业命名的墙弄,如:猪行墙弄、米行墙弄、糠行墙弄、官仓墙弄等。从众多姓氏命名的墙弄表明,澄潭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众姓杂居的局面。米行、猪行、酒行等地名展示了过去相对稳定的行市布局。
从澄潭江下游地区来澄潭赶集的外地人,在关帝庙门口转弯,走过一座的不起眼石板小桥,然后穿过文昌阁就算进入了澄潭老街。这石板桥不高不大不宽不长,却十分奇特。桥有三孔,中间两个桥墩,桥面由同样长短的十三块石板搁成,奇就奇在这十三数字。按常规,三孔桥每孔五块桥板计算,该用十五块石板才对;每孔按四块桥板算计,也就十二块石板,无论如何不应是十三块挢板。但它头尾两孔铺四块石板,偏偏在中间不按常规铺上了五块桥板,这种铺法别出心裁。这里暗藏着一个秘密:澄潭出生的宋朝宰相王爚,在宋咸淳十年,曾谋划设计除去史上有名大奸臣贾似道; 又在国势危亡之际,以一介儒臣力挽过狂澜。王爚曾经管理过天下一十三省,在建造此桥时特地铺砌十三块桥板,每块代表一个省,以纪念他的功绩。据说以前如果在杭州、上海等地排问澄潭老乡,都要问问关帝庙门口那座石板桥有几块石板,回答对的承认你是老乡,答不上来的就说你不是正宗的澄潭侬(人)。
自澄潭江上游村庄如镜岭、左于、堂村一带下来的乡农到澄潭赶集都要经过一个叫龟(本地人念“句”)岩潭的地方,它离澄潭老街三里开外。相传龟岩潭是龙王三太子的住的地方,潭水深不可测,早年有人撑竹排用绳索测量,将绳索放完仍不见触底,可见其潭水之深。潭中时有磨盘大小的龟鳖出没。小时候,我们在天热时经常到澄潭镇附近的几个潭去游泳、摸鱼捉虾,唯独不敢去龟岩潭里戏水,怕得很。
龟岩潭的西侧有二块外型像乌龟嘴巴的岩石,以张嘴问青天的姿态耸立在峭壁上,一块临水,一块傍山。岩石很高很陡,两岩石间有一条宽约三、四米长三、四十米的通道从中穿过,连接起南北二端道路。站在乌龟嘴巴里面的路中央可以感受到空间往上逐渐收拢,至顶部隐约有一线光亮透闪进来。人一旦走进岩石内部感觉像跌进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小时候大人带着走进这条通道前会再三叮嘱,进去后千万不能发出声音,否则惊动乌龟,嘴巴一闭人就没了,吓人得很。
记得读小学三年级那一年的一天下午,下课后教语文的女老师叫住我们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土,给了我们每人几分钱,说有一封信要让我们赶紧送给左于的一位男老师。左于离学校七、八里路程,来回二个小时光景,我们出发天还很亮,返回时天色暗淡下来,走进乌龟岩石嘴巴里面时,突然间感受到外面的一切光线和喧嚣都被遮挡,两侧岩石好似两座大山向中间挤压过来,情急之下拔腿想跑,又不敢发出声响,生生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恐惧。自那天以后就经常在想,为什么语文老师这么急着要我们送信?一直到长大懂事以后才慢慢领悟到她的心景: 猜想她那时多半处于热恋之中,情感上来,思想与男老师见面又有所顾虑,就迫不及待地寄托于书信向心上人传递相思,诉说衷肠,放飞她那心中压抑的念想。只是苦了她的学生!
解放初期,澄潭老街逢农历单日为集市,周边的乡农来赶集,窄长的街道熙熙攘攘,拥挤得难以开步。集市前,每爿店铺都早已做好各种准备。南货店里糕点有金枣、香糕、桂花球、桔红糕、云片糕;干果有红枣、核桃、柿并、金桔; 有丁香、扁枝、元枝、槐枝、糯米荔枝;有大乌元、三元、四元、广元桂元;有金丝蜜枣、大红枣、小红枣、黑枣;海产品有海参、虾米、虾皮、海蜒、黄鱼鲞、腌黄鱼、腌鳓鱼、鳗鲞;还有粉丝、豆腐皮……,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个老早,学徒利索地包好一斤、一斤的白糖、桂元干、大枣、虾皮等时令商品,以便在集市中多做几笔生意。小摊贩在弄堂口占个难得的位子,摆放着五花八门的东西。
天放亮了,吆喝声就逐渐响亮起来,果农们肩挑小米箩筐叫卖时令水果,甘蔗、糖梗;卖馒头的顶着蒸笼高喊:“出笼肉馒啰!”半条街都能听见。只苦了两边商铺里的店倌,店堂里挤满顾客,店倌做卖买也只能高着嗓子像唱戏一样:“深士林洋布一丈五尺八,五块三角三分,"一听就知那家布庄店里做成了一笔长衫生意。在这种嘈杂的环境里,店员都练就一付高声唱收唱付的好本领。
我家开的店自产自销锡器,白铁制品,卖的是锡瓶,锡罇、锡酒壶、锡烛台、锡尿壶、白铁水桶、洒水壶、烫婆子、煤油灯等。店铺开在中街头,地段好,加上父亲创立的《叶顺兴》店名牌子响亮,不吆喝生意照样十分兴隆。刚解放那几年,手电筒逐渐替代了灯笼,农民天天晚上要到生产队开会,手电筒十分紧俏。我父母看准了这个商机,大量进货各种型号和款式的手电筒,生意出奇的好,频频进货总是供不应求。
王家台门背后的那条卖柴墙弄里,靠墙边用短柱撑着的一担担柴爿、松枝柴、竹梢都是从廿几里路外的毫岭、石道地,南山里挑担过来的。行爷肩背着长杆称,忙碌地称柴,称花一到,便拉长喉咙唱出钱款:“那(澄潭方言口语,相当于瞧的意思,发音接近上海话“那农"的“那”)…….,十足干燥松明柴爿一百四十三斤,市价八厘,付钞票…….一元一角四分,行钱(手续费)六分。”当行爷就要练就一口清的本领。
沿街上去还有小猪行、烟行、粮食行、茧行……,生意都滿满当当。
一九五八,我七岁那年,奶娘家养的母猪生下了八只小猪,留下了两只,其余要挑到小猪行去卖掉。那天奶爹让我坐在前面的箩筐,小猪放在后面箩筐挑着担子从下街头挑到上街头的小猪行,到了行里,担子一歇下,小猪行的行爷就开起玩笑:“葛嗄小囊(孩)卖否卖葛?"奶爹连忙说:“不卖葛,不卖葛。"边开玩笑边把六头小猪交给他过了磅,就带我回家了。小猪价格随行就市,不需要多说,到哪一天小猪卖掉,买家付了款,行爷带信过来就可以去拿钱了。回过头来想想,这不就是马云阿里巴巴开发的“淘宝、天猫"的模式吗?
每年的农历九月廿八是澄潭开庙会(六十年代后叫物资交流大会)的日子,小孩早在个把月前就掐着手指算日子。
澄潭庙会通常有酬神祈福活动: 相传九月廿八是龟岩潭三太子的生日,干旱时节请龙王降雨全靠三太子调度。老百姓知恩图报,每年这一天,东、南、西、北四街四条布龙全部出动,响器、敲打、号头、布幡一路浩浩荡荡奔向三里路外龟岩谭边上的太子庙。镇上能出门的老老少少,都到庙里酬拜太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早先的庙会还有拜鬼的习俗: 庙会日子未到,早在文昌阁到关帝庙之间叫大园的地方就搭起了戏台,一到九月廿七晚上就开演大戏,这天一到黄昏,大戏演员就装扮成活无常、死无常。活无常全身穿白,死无常浑身着黑,头戴两尺高的㡌子,手执正反黑白两面的扇子从大园出发,经过下沈家到柿柿园,再到毛里洞,在路过的坟头点香烛、烧纸钱,把鬼魂请到大园里看戏。这才开始跳无常,跳男吊、女吊(吊煞鬼),戏台边上长喇叭吹奏着“杜嘟嘟、杜嘟嘟……”的长音。女吊披头散发,一张惨白的脸拖着鲜红的舌头,拉着顶蓬中间吊下来的绸带,一会儿窜上,一会儿跳下,时而穿插上吊的动作,小孩子是不太敢看的。其实男吊、女吊看上去吓人倒怪,也就一张脸面化妆得恐怖一点而已,其动作与现代杂技团演出的《绸吊》节目差得不多。
正戏要到九月廿八这天上午开演。新昌髙腔,嵊县越剧,绍兴大班悉数到场。遇贾商出资丰盈的年份,还能请到陆长生、筱昌盛、七龄童这样的名角唱戏;有一年看六龄童的徒弟筋斗翻得象风车那样团团转,记忆很深。
散落在街头墙尾卖艺的,圈钱的就各显神通了。卖艺的吞剑吞钢球,耍猴的、变戏法的博人眼球。他们靠一技之长谋取生活。但是庙会上往往看热闹的人多,给钱的人少,所以艺人们的生活也很艰苦,通常就在场子边上一杯开水,一块煎饼赖以充饥。
圈钱的就心机重多了,温和一点的就在象棋残局上赌输赢。摆个摊,在棋盘上事先摆好残局,大多是红黑双方兵力所剩不多似乎快要决战胜负的棋局,让破局的任选一方,若胜,可赢得几分钱;若输,得付给摆摊的相应的钞票。看似公平,其实不然,破局的若选黑棋,只能一步不差按正确的走法尚可能和局,且难度极大。若选红棋则铁定输棋。表面上看红棋不需要几步棋就能将死对方,所以绝大多数人会选红棋,但走着走着,当你洋洋得意地拿起车或马炮,准备绝杀对方老将时,自己的元帅先暴露在对方车马炮面前,输了才知道错在哪里?悔之慢矣!摆摊的高明就高明在所选的残局如果双方走的全对,最后也只能和局,但算计很难,一般人没有这样功力。事实上,与摆残局的摊主去赌输赢,其结局基本等同于送钱。
圈钱最狠的是用三张扑克牌猜红心的骗术。做局的摆上翻开的三张扑克牌,一张红心,二张黑桃,一字排开,三张牌的位置让你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做局的把牌蒙上,接着动作很慢地将三张牌的位置调换几下,让你猜红心的在哪个位置?这赌局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做局者的手法确实很慢,慢得让你的眼睛足够能跟上他的动作。当你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已的眼睛,将钞票果断地甩在你认定的红心牌前面时,就已经输定了,做局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然他们也有放水的时候,那是在人少,不太有人压钱的场合,让你赢一把,只是为了把睹性重的人吸引进来(和股市庄家有得一拼)。待人多压钱多的时就毫不留情了。做局的把三张牌操作得神出鬼没,宰你没商量。
然而孩子们的兴趣显然不在这些地方,卖柴墙弄的西洋镜,陈家祠堂的木偶戏,徐家道地的大力士才是他们的最爱。
卖柴墙弄是西洋镜的地盘。“东棚东棚、嚓、嚓、嚓”的声音传得老远老远。拉洋片的手拉着绳子敲着锣和钹,脚踩在踏板上一上一下打鼓,嘴里唱着:“那、那、那……!男女老少都来看:上海马路宽又广,四通八达游四方。南京路上多热闹,马车电车,小包车。外滩风景更加好,外白渡桥悬空架。开来外国大轮船,呜、呜、……汽笛上云宵。”另一架西洋镜不甘示弱,把杭州西湖唱得活龙活现:“那、那、那,你就朝里边瞧来朝里边看,西湖的那个美景你就看不完,断桥边上青蛇白蛇闹许仙,法海和尚使手段,雷峰塔下镇住蛇妖几千年……”引得一帮小孩心里痒痒的,可是摸摸瘪塌塌的口袋,哪里有钱?看着大人带的小孩看西洋镜羡慕得不得了。我稍长大了一点,才用了二分钱看了一回西洋镜。
西洋镜在当时我们的眼里确实很新奇。它的基本道具“洋片匣子”,一般三尺多宽,五六尺高,分为上下两层,放在交叉支搭的架子上,离地约二尺。上面那个木箱子只有下面木箱子的一半厚,正面镶着一块玻璃,里面储存洋片。洋片的彩色画片每幅三尺长、二尺半宽,一套八幅在箱子里用绳子吊着,随着拉洋片的将图片一张滚动过去,眼晴对着圆洞里看到被放大了的景象就觉得十分神奇,洋片橱子就大人那么点高,里面藏着许多高楼大厦,汽车、火车、还有轮船,而且景致一张一张不同,真得很神奇,难怪能吸引这么多小孩,连大人都来看。长大了才弄明白,西洋镜只不过是在圆洞里放了一块放大镜,匣子里放着一张张图片而已。但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当年就像现在的电视那样很能把人吸引住。
孩子们在卖柴墙弄打了卡,就直奔陈家祠堂。木偶戏(澄潭人叫木头戏)表演的台子通常搭建在这里,周围用土布条围了起来,看表演买了票才能进去。小孩口袋里没钱,调皮一点的就在布条底下找个缝隙钻进去,看一眼是一眼,一旦被看场的认出来就只有乖乖地离开,人走出门口眼晴还盯在戏台上。我们小时候很少有文化活动,看一场木偶戏赛过于现在看一场明星演出,票价贵,看不起。有一年福建来的牵线木偶大出风头,个头与本地的不一样,真人一般大小。真人演戏只能翻翻筋斗,而福建的木偶,孙悟空能腾云驾雾,看一场要八分钱。由于口袋里沒有钱,这一生错过了观看澄谭木偶戏的机会。
孩子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钻来钻去,最后汇集到徐家道地,一年一度的庙会不可或缺的大力士节目将在这里精彩登场。
人称“江西小辫子"的“大力士”,凭借一条神奇的辫子和一口坚硬的牙齿行走江湖,是澄潭庙会的常客。他喜欢独往独来,头上的辨子保养得精光呈亮,演出时那条辫子耍得出神入化 。一个助手和一只系着绳子木桶是他的标配。助手是个闷葫芦,不擅长吆喝,节目尚未开场,只知道拿着铜锣到街口猛敲,吸引过往行人。“小辫子"稳坐道地中央,待助手把街上的人引得差不多了这才起身,脱去上衣,先秀一段肌肉热身。看大家离得太近,立马手牵着木桶上的绳子,将木桶飞旋起来,木桶毛估估有三十来斤,看看都悚人,众人纷纷后退,留出了表演空间。“小辫子"这才开口,双手抱拳大声唱诺:“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小辫子一条辫子走四方,有劳父老乡亲来棒场……”。助手手疾眼快赶紧拿出四个钱罐往东南西北角的众人面前一放,等候大家赏钱。他这才开始表演,先用单手握住绳子玩耍,木桶在他的牵引下,怱上怱下,或左或右,耍得眼花瞭乱,喝采声却稀稀拉拉。
“小辫子”知道不拿出点真功夫镇不住观从,于是将绳子一端与自己的辫子打结连了起来,绳子的另一端吊着木桶,立马收获了很多掌声,大家知道精彩的节目开场了。开始时他用双手拉着绳子将木桶带动起来,接着放手全凭头部的扭动让辫子带着木桶转圈,人如铁塔般立定原地。待木桶带到基本与头部齐平位置,就故意向人群方向移动,众人一片惊呼,纷纷后退,退慢一点的感觉木桶就从脑门跟前掠过,十分惊险但很刺激,这是“小辫子"的绝活之一,吓倒你但决不碰到你,从来沒有出过差错。这一节下来,钱罐里终于听到点声响了。
“小辫子”知道表演绝活的时候到了,于是逐渐放慢头部转动频率,待木桶落地,突然大喝一声“拿水来!"助手赶忙提着装水的铁桶将水倒在木桶里满上八、九分样子。他就解开了连接在辫子上的绳子,用牙齿咬住。只见他开始慢慢旋转身体将水桶带动起来,逐渐加快速度,后来越转越快,木桶转到接近肩膀高度时已接近侧翻,人在原地像佗螺般地旋转,桶里的水滴水不漏,完全靠离心率将水死死压缩在木桶内。他将牙齿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场上的气氛顿时高涨起来,鼓掌声,喝采声时起彼伏。待木桶落地时,“小辫子”听着钱罐里传来叮叮当当声音,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小辫子"也有耍懒的时候,瞧着看的人不多,赏钱很少,就耍耍空桶旋转几下不了了之。年岁不饶人,甩辫子和咬牙齿毕竟高强度的活,在庙会改成物资交流大会后的那些年,他的功夫就没有以前那样精湛了。
澄潭庙会最有影响力的大力士要数“华云高"武木班。这个班由十多人组成,擅长广告造势,先声夺人。徒儿们举着“华云高大力士”的旗帜,从上街到下街一路敲锣打鼓 ;武师赤膊上阵,将响铃叉从左臂抛到右臂,从前胸转到后背,时而抛向天空,时而从胯下滑过,响铃叉上的钹片相互碰撞,发出“哗嚓嚓、哗嚓嚓”的金属声响,吸引了大批人群涌进徐家道地。
武师继续在道地里打着圈子,把响铃叉又是滚、又是抛,将人群推出,留出足够的演出空间便停了下来。
表演开始,先由徒儿们刀枪棍棒表演一番,后面众武师各显本领,打虎跳的打虎跳、翻跟斗的翻跟斗,拿大顶的沿着圈子倒走几圈,矮脚虎双手撑地,两脚悬在前方翘起,如田鸡状一蹦一蹦,在道地里鹅卵石上团团转圈,引得人群阵阵叫好。
一阵热闹过后,精彩节目就要开场,场子里先架起了“刀山”——一个内侧插满小刀的圆圈,徒儿们一个个从刀圈中纵过,本领高强的耍着各式花样潇洒一穿而过。紧接着加上一个烧着火球叫“火海"的圆圈,武师们翻着筋斗钻过刀山、火海,场上观众纷纷喝采。武师们精神斗擞,越发卖力,干脆将“刀山"、“火海"两个圈子拉开距离,间隔二、三米放置。武师们各显神通,跳将起来飞也似的一并穿越。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直把街上行人吸引进来,徐家道地挤得水泄不通,体弱者常被挤得敖敖直叫,但无人愿意放弃,掂着脚伸长脖子拼命想看得清楚一点。
我有个小伙伴的家就在徐家道地,北窗正对演出场地。近水楼台先得月,站到他家窗前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
压轴大戏《钉山打石板》终于开演了。徒儿们抬出一块钉满铁钉的木板,放在场子中央。一位大力士当着大家面吞下一包药散,就躺到了钉板上。徒儿们又抬出一块三、四百斤重的长条石板压在大力士的身上。这边有大力士的师兄一边介绍大力士的功夫,药散的功效,治病防病的好处,招呼场上观众有肩挑受伤、上山跌伤、腰肌劳损的,表演结束后务必留下看病带药; 一边鼓动场上的小青年站上青石板上去。胆小的观众心惊肉跳,同样是血肉之躯,背瘠躺在铁钉上,身压介重的石板已是吓人,人再站上去哪还了得?场上的人你推我搡谁敢上去?
这是师兄乐见其成的场面,镇住场上观众,目的就达到了。于是摇摇头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招呼着自已徒儿们先后上了三、四人,再硬生生地将几个小年轻一个一个拉了上去。据说这里面是有些门道的,先上的几个人千万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将重量均匀分布在石板上,万一小青年乱哄哄几个人一下都站到石板一头,石板翘起,瞬间重量落在大士力的头部,是要出事情的。这是力学的范畴,不展开讨论。这时青石板上已站满了人,毛估估大力士已承受上千斤的份量。场上观众顿时热血沸腾,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师兄适时撤下石板上的人,手举大锤,耍起江湖套路:“嗨,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今朝来到宝地,各位朋友捧捧场、帮帮忙。嗨、功夫表演得好,拍拍手、鼓鼓掌……。嗨!我们老大已在钉山上躺了半个时辰,有心急的朋友已在啼咕,讲我们光说不练,乃狗屁大力士。嗨,各位朋友眼睛看清了,老子一锤下去石板一分为两,会不会伤我老大,不用怕,老大吃了师父祖传药散保证生龙活虎,安全无恙……。嗨、新朋友、老朋友,见到石板分为两块,拍拍手,鼓鼓掌,有上山跌倒、有挑担挑伤,有腰肌劳损,一切跌打损伤,兄弟有祖传膏药买上几张,独家名贵药散买上几包,包你药到伤除,脚手轻便,上山能打老虎,下海会除蛟龙。嗨!嗨!闲话少说,看锤!”话音刚落,一锤下去,将三、四百斤重的长条石板击成了两半。徒儿们赶紧抬走石板,大力士一个白鹤亮趐,潇洒立起,抱拳向大家致意,全场顿时掌声雷动。大力士开始看病卖药,没有了孩子们的事情。
小孩子玩心重,除了在有西洋镜,木头戏,大力士的地方扎堆,不再关心其它事情。
这是我在儿童时期见证的老街和庙会,它是老家兴衰沿革历史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
一九五八年以后,人祸、天灾接踵而至,对澄潭这样的古镇的打击是致命的。由于大炼钢铁时不计后果地砍伐山林树木,导致山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其结果是澄潭江时而断流,时而洪水泛滥,木排、船只不得通行,水上交通优势不复存在。紧接着经历了五九年至六一年的自然灾害,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粮油、食品连续多年凭票供应,商品交易一度停顿,往日里熙熙攘壤的老街,变得毫无生气。庙会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后,澄潭地方政府作了很大的努力,镇上的面貌有较大改观。尤其是最近几年,引进企业,新建街道,也将老街保护和利用提到了议事日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真心期待老家重新掘起,澄潭加油!
叶 超 原创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