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读书心得
我读书的方式还是很原始,先看目录,再看序,再看正文。遇见好的观点好的句子就标注一下或者摘抄下来,有了其他延展性的想法或者想起了跟这个知识点有点关联的东西,也会在旁边写下来。我可能还会去搜一下作者的简历,好让自己尽量站在他的角度去看这本书。
我在今天之前,都还不明白别人一个月看20本书是怎么做到的,在网上看完一篇文后终于明白了。如果一本书光看目录就能大概知晓80%的内容,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读性。我喜欢学到一个知识,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读一本书是能感受优美的文字的,是能跟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的。而不是快速浏览,把想要的点标记一下,回过头再把这些地方重点读一读,完了做个思维导图就OK了,好像能做出导图就代表读懂了一样。思维导图跟作者列的目录有多少区别么,光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就够了么?作者是怎么在里面填充血肉的,是怎么运用所学所知来阐述观点的,他的阅历、他的学识、他的经验、他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都体现在他的文笔里。
或许别人总结的方法工具类书籍,确实看看框架也能学到东西,但要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也是需要从别人的实例中吸收经验再通过自己的练习来掌握的。列个思维导图就真的完事儿了么?就真的学到知识了么?
我曾经也在各大App上听过一段时间书,通常听完后就不会有再把书看一遍的想法了。后来发现听别人看完书后的归纳总结,真是太危险了。我听的是带有别人主观意识加工过的东西,这是二次加工啊,不是直接面对作者的呀。我为什么要听别人加工过的?我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思想,我自己去看书,说不定在读书过程中收获的知识点,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都会跟解读者完全不同,观点也会有偏差,或许我会因此错过一些对我而言更有帮助的地方。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果断放弃了听书,而是把书买回来慢慢看。
虽然看的速度有点慢,但是我知道我看完一本书就学到了东西或者会产生新的想法,我知道我要的东西在哪里找。当我看的书越来越多时,就发现知识之间的连结是一张网。我可以从一个点扩展延伸到很多面。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观点学到一个方法,会在另一本书里找到相同的地方,也能在生活中遇见相同的经历。思维导图只是工具,不是结果。它能更好地帮我们系统化知识,而不是我们要呈现的结果。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元化,每天产生的信息无以计数,但我们不应该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不能一秒钟处理无数信息,不能没有情感完全理智地处理事情,知识是用来丰满我们的血肉筑就我们的灵魂的。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人生,却不是通过这种急功近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方式。
脚步慢一点又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才能走得远,才能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