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子一直吵着在自家楼上养鸡鸭鱼鸟等小动物,无奈人愁地窄,让当娘的好为难。
一次出游,我们和一个老奶奶聊天,她和儿子讲各种孵小鸡的方法,当然鸡妈妈传统的孵蛋方式自然不用说了。
我也是头一次知道,孵小鸡还有那么多种方法,先给大家分享两种。
比如,准备一个大盆,倒上温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相对小的盆子里,把小盆放在大盆里,靠大盆里的温水传给小鸡温度,但是要不断换温水以保温。
还有一种,就是缝一个小布袋,装上几个鸡蛋,挂在腰间,小鸡的孵化就靠人的体温了。据说这一种方法孵出的小鸡,很黏这个主人的,但前提条件一般是行动缓慢、稳健的老人来操作。
“还有一种,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蛋。”儿子装作很有学问的样子告诉老奶奶。
我滴个娘哦!你们都好厉害,我好害怕!
怕有啥用?该来的早晚会来。
回家后,儿子就把孵蛋的事提上了日程。
并且分析了这几种方法。用大盆,换温水,除非不上学了,在家一盆盆的换起来。不现实。
腰上挂小布袋,就儿子像个闲不住的小猴子,半天过不完,完整的鸡蛋都得变得稀巴烂,估计连个炒鸡蛋都吃不成了。
像爱迪生一样?我脑子里立即出现了一个画面:儿子坐在教室里,屁股底下是带着鸡蛋的草窝子。班上的同学都朝他观望,期待着新生命的到来。哈哈哈!
最后儿子决定买孵蛋器。
2
孵蛋器到家,里面放上了鸡蛋,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他就是翻蛋,为得是让蛋均匀受热。
有时候,儿子会坐在孵蛋器旁边看上半天,我瞅瞅他,再瞅瞅孵蛋器,什么动静也没有啊!真是,有时候,小孩的世界大人真的不懂。
在第二十天的时候,女儿打开孵蛋器,拿出其中一个鸡蛋晃了晃,说:“我听见里面有小鸡在叫了。”
我和儿子都很诧异,不会吧,应该是小鸡出壳后才会叫吧。但是随后我们真的也听到了相同的声音。好兴奋。
那个晚上,儿子时不时的去孵蛋器附近转悠,“有情况!”随着儿子大喊一声。我们立马聚拢过去。
只见这个蛋上出现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孔,透过这孔,我们看见弱小的鸡宝宝在里面不停地挣扎,还伴着它的叫声。
不一会儿,通过鸡宝宝的努力,这两只“眼睛”变成了一条缝,而且这缝越来越长,不一会儿,这缝裂得越来越大。
忽然,鸡宝宝的脑袋一下子伸了出来,然后它疲惫地把头靠到了孵蛋器里离它最近的鸡蛋上。
这个在我们人类眼里轻飘飘的蛋壳,对于鸡宝宝却犹如一座大山,它必须使出洪荒之力,才能成功。
休息了一、两分钟后,它的脚和身体在蛋壳里不停地用力,头和脖子使劲地向外伸。它在继续和身上重重的壳对抗,一下、两下……终于,它挣脱了蛋壳的束缚,脱壳成功。
这个过程中我门一直替鸡宝宝捏着一把汗,有时候甚至有上去帮它掀掉蛋壳的冲动。但是我又想到了一句话:从内打破是成长,从外打破是破坏。
就像我们养育孩子,如果他们遇到困难,我们大人都想替他们承担,剥夺了他们体验的权利。这不是帮助他们成长,而是破坏了他们的成长规律。
此时的小鸡宝宝顶着一身湿漉漉的羽毛,用错愕的眼神看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儿子赶快把脸凑过去,说让鸡宝宝好好地看看他。
我问他,你这又是唱得哪一出?他说刚出生的小动物,会把它看到的第一个生物当作自己的妈妈。
3
为了做一个称职的“鸡妈妈”,儿子忙得更欢了,他找来一个纸箱子,里面铺上软软的卫生纸和木屑。
此时的小鸡是最怕冷的了,他找来可以充电的暖袋,放进一个大箱子里,然后把放小鸡的箱子放到暖袋上面,插头二十四小时不断电,这样如果暖袋凉了,可以随时自己加电。
小鸡住在温暖的小窝里,看着羽毛渐渐地舒展开了,但是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的它蜷缩在一个角落里。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折腾到凌晨一点多才休息。
第二天,儿子给小鸡放上了蒸过的小米和水,现在又衣食无忧了,小鸡不停地“叽叽喳喳”地叫着,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那几天,我们全家一进门都是先去看一眼小鸡,然后再去忙别的事情。
有一天,我和儿子一进门却发现小鸡不在箱子里,心里有些慌,赶快四处寻找,忽然听到了它清脆的叫声,循着声音过去,原来它在箱子里呆烦了,竟然跑到卧室里转悠,可是胳膊腿的有劲了,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儿子捧起小鸡,又是抚摸,又是亲亲,我笑他,真像大人看到失而复得的孩子。
小鸡不停地叫,有时候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休息。终于在几次劝说之后,儿子同意把小鸡送到奶奶家去了。老公抓起小鸡就想走,被儿子拦下,“不行!我要亲自送去。”儿子不放心地说。
对对!让他亲自送去,因为他是可爱的“鸡妈妈”。
晓方:
俩个娃的妈。坚信唯有读书和码字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