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了一本叫做《认知盈余》的书,主要提到的是我们的生活相比曾经有了很有趣的改变:原本的我们,一天睡觉8小时,8小时工作,剩下的8个小时回家还得做各种家务、或者农活,总之这8小时基本也是属于在工作的时间。而现在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中这8个小时开始成了一种盈余时间,于是出现了电视节目来填补人们的空虚。而随着人们逐渐不能够满足传统媒体带来的傻兮兮的电视节目以及各种虚假成分爆表的新闻,像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开始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了“自媒体”的概念,甚至有了直播,从此每个人都可以向全世界很轻松地发布新闻,获取信息变得从未有过的容易。UGC的概念(用户产生的内容)都成了大热。
是的,我们的盈余时间被填满了,可我觉得,可能不仅是满,而是要溢出了。
我们活在一个压力多么大的时代啊!传统的工作越来越多地被工业机器人甚至人工智能所替代,连传统的行业概念都越来越模糊——今年来愈发火热的“大数据”“深度学习”,已经深入各行各业,不管是搞金融的还是搞汽车的,你都不能不和这些新概念打交道,工作内容跨行业融合是一种趋势。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你学习的专业就再也不能保证你会做什么样的工作了。那么,学生怎么选择专业?工作了以后又该怎么选择未来?诸多的压力,促使着我们更加紧迫地死死抓住这不多的时间。而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同时,为了融入朋友圈,为了听懂他们在聊什么,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们又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刷着朋友圈,刷着微博。手指不停地飞速滑动,为的就是不断地吸收信息,多一点,再多一点!!!
我就问你是不是越活越累!越活越焦虑!是不是越来越怀念简单的学生生活!
至少,我是。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就开始写。虽然那会儿不能完全做到每天都记,但习惯还是保持了。从大四开始,开始在Evernote上记电子日记,真正实现了每日一记,直到今天从未间断。偶尔回顾的时候,可以很轻易地感觉到学生时代的简单和工作以后的浮躁。很喜欢看大学的时候的日记,那会儿,有理想,有热血,目标明确,一件件事都能够去执行,而之所以这样,也就是缘于那会儿能选择的道路本来就少,国内读研、考公务员、工作、出国。而我选择了最后者,并非什么特别困难的选择。而且,那会儿所有的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我要比较的,几乎都是同一届的人。
可是工作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我和我曾经的同学全部都跑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国内的人和国外的人工作轨迹大不相同,不同专业的人更是命运全不相关,而在自己的公司,各种年龄跟我不在一个档次上的人跟你做着差不多的工作,经验没法比较。同时,我更加清楚地发现,除了就业,还有很多人选择创业,也有很多人在做自由职业者,甚至还有人在奋斗着非营利或者公益的事业。整个世界如此复杂!我的眼前是无穷多条道路,多到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是不是在其中一条路上走着!
我试着去学习其他专业的东西,发现真的是隔行如隔山。而且,很多看起来有趣的东西,开始学习就发现并不容易,加上在职学习不可能心很静,只能越学越烦躁;试着了解创业,发现创业的人更是苦逼,没有勇气和机遇和人脉和能力和N多因素,最好不要轻易尝试;想当自由职业者?到底靠什么技能呢?写书?画画?无论想要靠哪一样来赚钱,肯定都要投注很多的时间和努力,否则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理想。在这个人生的大跑马场,我发现只能彻底懵逼。所谓的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现在看起来,好似杯水车薪。
太渴望能很快看到未来,太渴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道路,因此更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感到急迫。而这种急迫,能给我的只有发现太多书啃不完,太多的信息消化不良,太多的娱乐也跟不上的现实。然后就是更加碌碌无为。没有目标的日子,忙乱地试图消化所有信息的日子,带来的只有更多的疲惫。最终依然一无所获。
2016年最喜欢的是李笑来的《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并且,根据书中提到的柳比耶夫的时间统计法,我花了8个月的时间,把自己平时的时间支出严格记录,最后在年底的时候我统计了一下全年的时间支出。发现睡觉的时间平均占了35.4%,不意外;在家看电影玩游戏等的娱乐时间,加上出去旅游的时间占了20%,好像也能理解;可是生活琐事,比如吃饭、赶路、闲聊、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占据了高达30.2%!除掉可怜的2.6%是在锻炼(散步什么的)以及1.5%在发呆和失眠,我只有16.7%的时间是在真正工作、看书、做事情!而我也很清楚,就算这16.7%的时间里,我也并没有真正做成什么事情,也没有多少成长。
我思考了一下,睡觉和生活杂事,几乎是很难能够缩减的,也就是说,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平均每一天,真正能够有所作为的,也就是8个小时。而8小时里面,我们都不可能完全用来学习,因为我们会累,我们也肯定需要娱乐,需要出去玩。所以,假如娱乐的时间也不能缩减,那么,至少对我来说,一天就只有4小时是能用来输入+输出的。
一天只有4小时,我怎么可能用来吸收那么庞大的信息!而且根据那个(不算太可靠的)1万小时理论,我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学会另一门专业,又怎么可能一边想着创业一边看有没有可能做自由职业者?
我终于明白:精力有限的我不可能什么都做,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必须化繁为简。
我开始意识到一件一直被我忽略的事情。
想必大家都看过不少的名人传记。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一直都是苹果已故CEO史蒂夫·乔布斯。随着苹果烂大街,他的故事基本也已经烂大街。但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乔布斯在Next公司的12年中的日子,究竟是怎么样的?
是的,不可否认最后他研究的操作系统演变成了回苹果以后的OS X,也不可否认他在Pixar待得不错,可他并不知道苹果会变得濒临倒闭,更不知道苹果会把他买回去。也就是说,在被自己的公司踢走的12年里,他是处于,心心念念苹果公司,然而又无法有任何作为的地步。12年,是个什么概念?足够我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大四毕业。这12年间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会不断想自己做苹果的失败?自己做CEO的失败?而且现在正做着的Next电脑公司在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的宿敌微软面前简直不值得一提,这种感觉足够摧毁大多数的人。对,就是这种,碌碌无为的感觉!!!是的,如果去掉2000年以后乔布斯的成就,基本现在没有人会提起他太多。他的神话也就是10年的时间缔造的。他只有为数不多的55年生命,其中45年的生活,虽然也算是一个年轻富翁,但绝到不了被全世界崇拜成这个样子的地步。
现实就是,就算一个神一般的人也必须经历很多很多年平庸的岁月,何况普通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可能会有巨大的成就,所以我们就放弃生活了吗?就算未来的你会是少数有大成就的人,现在很可能也只能是碌碌无为,所以你就放弃梦想了吗?
有个朋友说得好,古代帝王什么电子通讯设备也没有,还是能高效地管理国家;古时候人们的认知盈余时间最多就是看看萤火虫,人家一样活得很开心。少看几条微博和朋友圈,我们的人生真的会有什么改变吗?少去看别人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不能过得开心了吗?停下脚步,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你就会发现,活得太累并不是生活逼迫了我们,而是我们活得太贪心!学会放弃一些东西,走得慢一点,真的,你不会在死前发现自己没有能买下一座小岛的钱而抑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