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刹,脑海里闪现一个念头:我要把《离骚》背诵下来,有这样的想法纯属是灵光乍现。不过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也不是第一次了,十几岁的时候听人家说,世界名著非常好,那我就买一堆回来读啊读,最后竟然喜欢上了雨果,崇拜的像个虔诚的信徒。而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学,由于其晦涩难懂并且惜墨如金,我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管他什么意思,先背下来再说。
高中的时候试图背诵《周易》,不过那玩意实在是太玄,自己天赋又不够,最终放弃了。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我没有再看那些无聊的暑期档电视剧,自己在一个没人的角落背诵起了唐诗宋词,虽然天生对音律不是很敏感的我,事隔多年也只能记住些只言片语,然而那气势磅礴的《蜀道难》,赋有骑士精神的《将进酒》,怆然幽美的《长恨歌》,都已经融入在血液中,我想,如果不是曾经背诵过的话,这些灵魂里的音符是不会在某个特定场景中与我再现的。不可否认,这成了我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方式,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关于李陵的战斗描写,“足历王庭,垂耳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这些文字难道不比那些动辄造价千百万的电视制作更显张力吗?
身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比古人要承受更多的诱惑,其实还不只是诱惑,大都市里求生活的人们的各种压力也是古人难以比拟的,即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莘莘学子们,也是要把精力放在能够快速提分的科目中。如果有一点点时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进而陶冶情操,就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熊逸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哲学是堪比钻石,只是用来炫耀奢侈的,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也不能叫你快速发财致富,但是你却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打磨,是有钱又有闲的人的专享。在我看来,学习古文也差不多是这样,假设《古文观止》你都能背下来了,谁还能给个十块钱的打赏么?所以我要做的这个事,只是觉得不仅仅是哲学,人生也更需要来打磨。在外人看来,你所做的这些事情,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认同,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克服内心的躁动,因为这里面的风景只有你真正去做了才能领悟。
在璀璨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经典。犹如面对一份巨大的宝藏,而我那个有钱又闲的口袋不是足够大,做不到大包大揽。只有用我自己的一个取舍方式:那就是,只背诵最知名的经典。中国历史上有三个仙,分别是兵仙韩信,诗仙李白,文仙司马迁。司马迁的精髓已略知一二,而谁又让他的《史记》叫无韵之离骚呢,加之看了《熊逸书院》讲《离骚》的一篇文章,熊老师说,他在求学的时候,遇上心中烦闷抑郁的时刻,就会大声诵读《离骚》,类似于神明教化的感应,神奇的力量遍布全身,再放眼望去,也就没有那么“苦”了。
这其实成了最直接的原动力让我下定决心背诵《离骚》。全文373句,数不清的生僻字,有的时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需要查询各种版本的正音,时隔两千多年的文化经典,要想跟它建立起联系,着实要下一番功夫。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当我清理桌上的垃圾时,都有厚厚的一沓纸,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字,顶头都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我确实是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回应了熊逸专栏里的这篇文章,相比之下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急功近利,有些人花钱买了很多课程,就幻想着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量知识,这其实只能是让“罗胖”们多挣了些钱而已。现代科技无疑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便捷,但是归根结底,学东西还是需要自己下一番硬功夫。
人生是一场修行,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提高人生的品级,有阻力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只要你认定好了正确的方向,绝不是因为打了一天一宿的麻将而累的奄奄一息,那么受力的人生就是最值得追求的。不论天赋如何,之前的经历、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在这一刻,放下心中的杂念去做一些正确的事,就可以得到一个更新了的自我,而不是浑浑噩噩的又过了一天。《离骚》称之为:“循绳墨而不颇”,希望永远都不要有这么一天,为了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悔恨。
从《离骚》里比比皆是关于感概时光飞逝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越是优秀的人,就越是不能容忍光阴虚度。诸如“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有这些关于时间的论述,“恐”字是最贴切的。古往今来,任凭是秦皇汉武,也终究逃脱不掉岁月带来的变迁。人,只有专注自己内心的一份孤独,才不会被世事的无常而左右。这又让我想起《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晚年生活,不停的制作小金鱼,做好之后就融掉,再做,直至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人在专心致志的时候,往往会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这也算是我对时间的一种解释。在一张空白的A4纸上,手握钢笔,顺着自己的记忆,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开始,一行一行的输出,心中没有为什么,只有当一切完成的时刻,眼前的白纸被我用香草美人铺满,心中的成就感就会悠然而生。有时又像是在跑步,一圈一圈,看似没有任何不同,只不过你的呼吸越来越能融合在周围的环境中,鸟语花香或是熙熙攘攘,眼中的世界将越发变得清晰,脚踩大地,你的心胸只会变得更加宽广。
我有时会想,像我这样的傻子,全中国应该也不会超过十万个吧?而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喜欢循环往复的做一些别人不以为然的事,在世人眼中这就是或傻或疯。屈原又何尝不是,在那个时代他一定是个异类,不然也不会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名句产生。唯有凭借其内心的高贵品格,再配以傻傻的精神追求真知,《离骚》才可以用其独特的香草美人之写法,开创了君子如兰的意境,引领后世竞相效仿。
很多路,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经典的古文也只有背过了才能领悟,以至于活学活用。不要以为这些离我们很遥远,谁说只有文人骚客才有资格引用它呢?对于我们小人物来说,也有着提升精神内涵与言语修养的作用。有时我会开玩笑的想:屈原这人也太爱吹牛了,《离骚》上来就是,我是谁谁的后代,我爸又是谁,我又是在“庚寅”这么好的时刻降生,我爸看我第一眼就觉得我了不起,当时就给我起了名字“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然后我又是这么聪慧并且努力“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里的能读态)”这样的写作构架我们也多少可以借鉴一下,前些天有个朋友问我,你为啥这么能吃,我当时回了一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吃”以为常(原句是“余独好修以为常”)。灵感的迸发是需要不断的积累,我们永远没法评估,背诵过《离骚》会给你带来多少乐趣。
今天是端午节,背着《离骚》吃粽子,应该会比吃着火锅唱着歌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