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编写高效代码
本章提供了一些使用DPDK开发高效代码的技巧。 有关其他更详细的信息,请参阅
Intel® 64 and IA-32 Architectures Optimization Reference Manual,这是编写高效代码的宝贵参考。
37.1. 内存
本节介绍在DPDK环境中开发应用程序时使用内存的一些关键注意事项。
37.1.1. 内存拷贝:不要在数据面程序中使用libc
通过Linux应用程序环境,DPDK中可以使用许多libc函数。 这可以简化应用程序的移植和控制平面的开发。 但是,这些功能中有许多不是为了性能而设计的。 诸如memcpy() 或 strcpy() 之类的函数不应该在数据平面中使用。 要复制小型结构体,首选方法是编译器可以优化一个更简单的技术。 请参阅英特尔新出版的 VTune™ Performance Analyzer Essentials 以获取建议。
对于经常调用的特定函数,提供一个自制的优化函数也是一个好主意,该函数应声明为静态内联。
DPDK API提供了一个优化的rte_memcpy() 函数。
37.1.2. 内存申请
libc的其他功能,如malloc(),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分配和释放内存。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动态分配是必要的,但是建议不要在数据层面使用类似malloc的函数,因为管理碎片堆可能代价高昂,并且分配器可能无法针对并行分配进行优化。
如果您确实需要在数据平面中进行动态分配,最好使用固定大小对象的内存池。 这个API由librte_mempool提供。 这个数据结构提供了一些提高性能的服务,比如对象的内存对齐,对对象的无锁访问,NUMA感知,批量get/put和percore缓存。 rte_malloc() 函数对mempools使用类似的概念。
37.1.3. 内存区域的并发访问
几个lcore对同一个内存区域进行的读写(RW)访问操作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高速缓存未命中,这代价非常昂贵。 通常可以使用per-lcore变量来解决这类问题。例如,在统计的情况下。 至少有两个解决方案:
- 使用 RTE_PER_LCORE 变量。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处于lcore x的数据在lcore y上是无效的。
- 使用一个表结构(每个lcore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结构都必须缓存对齐。
如果在同一缓存行中没有RW变量,那么读取主要变量可以在不损失性能的情况下在内核之间共享。
37.1.4. NUMA
在NUMA系统上,由于远程内存访问速度较慢,所以最好访问本地内存。 在DPDK中,memzone,ring,rte_malloc和mempool API提供了在特定内存槽上创建内存池的方法。
有时候,复制数据以优化速度可能是一个好主意。 对于经常访问的大多数读取变量,将它们保存在一个socket中应该不成问题,因为数据将存在于缓存中。
37.1.5. 跨存储器通道分配
现代内存控制器具有许多内存通道,可以支持并行数据读写操作。 根据内存控制器及其配置,通道数量和内存在通道中的分布方式会有所不同。 每个通道都有带宽限制,这意味着如果所有的存储器访问都在同一通道上完成,则存在潜在的性能瓶颈。
默认情况下, Mempool Library 分配对象在内存通道中的地址。
37.2. lcore之间的通信
为了在内核之间提供基于消息的通信,建议使用提供无锁环实现的DPDK ring API。
该环支持批量访问和突发访问,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昂贵的原子操作即可从环中读取多个元素(请参阅 Ring lib)。
使用批量访问操作时,性能会大大提高。
出队消息的代码算法可能类似于以下内容:
#define MAX_BULK 32
while (1) {
/* Process as many elements as can be dequeued. */
count = rte_ring_dequeue_burst(ring, obj_table, MAX_BULK, NULL);
if (unlikely(count == 0))
continue;
my_process_bulk(obj_table, count);
}
37.3. PMD 驱动
DPDK轮询模式驱动程序(PMD)也能够在批量/突发模式下工作,允许在发送或接收功能中对每个呼叫的一些代码进行分解。
避免部分写入。 当PCI设备通过DMA写入系统存储器时,如果写入操作位于完全缓存行而不是部分写入操作,则其花费较少。 在PMD代码中,已采取了尽可能避免部分写入的措施。
37.3.1. 低报文延迟
传统上,吞吐量和延迟之间有一个折衷。 可以调整应用程序以实现高吞吐量,但平均数据包的端到端延迟通常会因此而增加。 类似地,可以将应用程序调整为平均具有低端到端延迟,但代价是较低的吞吐量。
为了实现更高的吞吐量,DPDK尝试通过突发处理数据包来合并单独处理每个数据包的成本。
以testpmd应用程序为例,突发大小可以在命令行上设置为16(也是默认值)。 这允许应用程序一次从PMD请求16个数据包。 然后,testpmd应用程序立即尝试传输所有接收到的数据包,在这种情况下是全部16个数据包。
在网络端口的相应的TX队列上更新尾指针之前,不发送分组。 当调整高吞吐量时,这种行为是可取的,因为对RX和TX队列的尾指针更新的成本可以分布在16个分组上, 有效地隐藏了写入PCIe 设备的相对较慢的MMIO成本。 但是,当调优为低延迟时,这不是很理想,因为接收到的第一个数据包也必须等待另外15个数据包才能被接收。 直到其他15个数据包也被处理完毕才能被发送,因为直到TX尾指针被更新,NIC才知道要发送数据包,直到所有的16个数据包都被处理完毕才被发送。
为了始终如一地实现低延迟,即使在系统负载较重的情况下,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也应避免处理数据包。 testpmd应用程序可以从命令行配置使用突发值1。 这将允许一次处理单个数据包,提供较低的延迟,但是增加了较低吞吐量的成本。
37.4. 锁和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意味着在指令之前有一个锁定前缀,导致处理器的LOCK#信号在执行下一条指令时被断言。 这对多核环境中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通过避免数据平面中的锁定机制来提高性能。 它通常可以被其他解决方案所取代,比如percore变量。 而且,一些锁定技术比其他锁定技术更有效率。 例如,Read-Copy-Update(RCU)算法可以经常替换简单的rwlock
37.5. 编码考虑
37.5.1. 内联函数
小函数可以在头文件中声明为静态内联。 这避免了调用指令的成本(和关联的上下文保存)。 但是,这种技术并不总是有效的。 它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编译器。
37.5.2. 分支预测
英特尔的C/C ++编译器icc/gcc内置的帮助函数likely()和unlikely()允许开发人员指出是否可能采取代码分支。 例如:
if (likely(x > 1))
do_stuff();
37.6. 设置目标CPU类型
DPDK通过DPDK配置文件中的CONFIG_RTE_MACHINE选项支持CPU微体系结构特定的优化。 优化程度取决于编译器针对特定微架构进行优化的能力,因此,只要有可能,最好使用最新的编译器版本。
如果编译器版本不支持特定的功能集(例如,英特尔®AVX指令集),则编译过程将优雅地降级到编译器支持的任何最新功能集。
由于构建和运行时目标可能不相同,因此生成的二进制文件还包含在main()函数之前运行的平台检查,并检查当前机器是否适合运行二进制文件。
除编译器优化之外,一组预处理器定义会自动添加到构建过程中(不管编译器版本如何)。 这些定义对应于目标CPU应该能够支持的指令集。 例如,为任何支持SSE4.2的处理器编译的二进制文件将定义RTE_MACHINE_CPUFLAG_SSE4_2,从而为不同的平台启用编译时代码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