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其文、悟其语、通其思、不问道,今道已非老子之道)
老子在第十一章终于把道与虚无的概念表述得清晰一些了,前面费了那么多的笔墨,耗费那么多的精力,还是让人一头雾水,老子自己一定也清楚,他所言之道并未能清晰地呈现给众人,甚至他眼中的智人也未必能全部理会,所以他一直在苦思冥想。我们再来看看他前面用过的比喻,第一篇中,道与名,名可名,非常名,用名之变化喻道之变化,让人有点似懂非懂,玄,老子自己也认为玄。第四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用风箱的结构与效用喻道体和道用,还是让人不得其要。第六章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用女阴,用人类的生殖喻道生万物,可见老子内心是多么的纠结于这一概念的表述,道与虚无在老子眼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而且其作用是超出人们通常想象的,但人类的整体思维远远地落在老子的身后,老子想让世人懂得他的思想,或者说老子想让他那深邃的思想浅显地呈现出来,这是何等的困难。
有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爱因斯坦就时间的相对性曾给予过一个相当美妙的回答,当一对青年恋爱时,约会半天恍若几分,而当青年与糟老头、糟老太相谈时,几分已似数时。爱因斯坦是够幽默的,因为他知道他无法让提问之人明白他的相对论,他也不必费心费思地兜售他的深奥学术。所以他的回答是轻灵的、风趣的,他可以尽情地逗你玩,尽情地展现他严谨之外的另一面。而老子是无法如此的,他任重而道远。老子又想到了水,故有了第八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感觉到这一次的比喻有了一些明了,水之于道,道之于水,共通之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但道之虚无,道之虚却堪大用之实仍未讲透。
老子仍需再接再厉。于是便有了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意为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走)。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读到此我是豁然开朗,这一次老子连用了三个比喻,车轮与车辐,黏土与陶器,房屋与窗户,说明实体的功用是得依赖于空无的,无窗之屋如何能居,无空之器如何能纳,圆木无空如何能行,至此,空之功用已尽显。当然老子的境界是不仅于此的,老子遍举事例来说明虚无之效用,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引出他的道体与道用的,实实在在的万事万物,其实并无常形,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又是各有其道的,道是无形的,但它是另一种存在,非常不显,窥之需一双慧眼。找到其道,便能通晓一类,故道用极其玄妙,所以识一事不难,而识一道不易,通一道比识一事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于我看来,老子之道,实为事理,万事万物生变之事理、规律,当然也包括治世之理。而让老子禅精竭虑的是为人之道,人生之道,生命之道,于此之道上,老子的思想高度绝不止一丘之累,而是巍峨雄伟,足以让后人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