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鸿蒙”(上)
有网友留言:“华为的鸿蒙命名是不是还没有读透庄子的书,或者说鸿蒙一词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吗?”
我回答说:“鸿蒙一词的确出自于《庄子》,是庄子虚构的一个神仙名。该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后人依此借用其人名来形容宇宙的那种原始时期的和谐状态。以此,鸿蒙这个名字是很吉祥的,气场也大。而且华为命名的移动操作系统,也与该词的字面意思相吻合。中国有鸿雁传书的成语,传书就是在传送信息,蒙是覆盖的意思,所以鸿蒙一词可以引申出信息覆盖的意思来。”
我并不知道任老板为什么要将他们的新系统命名为鸿蒙,不知道他们在这个名字上寄托了什么样的希望,但是如果我们梳理一下鸿蒙一词的本义、出处及引申义,就会发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真吉祥,而且其系统亮相前的这种强烈气场,还真与该词演义出的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相吻合。不仅如此,鸿蒙一词还是一面照妖镜,可以让一些为我独尊的政客们现出原形来。
一、“鸿蒙”的字面意思是“信息覆盖”
鸿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工”,从“鸟”,没有水字旁。“工”字符在汉字中往往表规矩之义。所以“鸿”字的本义就是守规矩的鸟。
守什么规矩啊?
守时间规矩。也即候鸟们每年的按时迁徙。后来加三点水,进一步表它们长途拨涉,跨越了大江大河之义。并借用来作了候鸟中的代表鸿雁的专称。
按时往来本身是一种守信,所以在中国有了鸿雁传书的成语。
词典上说该成语源自于刘邦当年受困求救时的信鸽传书。不对。那是信鸽,不是鸿雁。信鸽是信鸽,鸿雁是鸿雁,两回事。鸿雁才懒得管谁谁谁的死活呢。它不传这种私信,只传公信。
公信的内容是什么呢?
是有关时令季节的信息,也就是《礼记月令》中所说的: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
蒙是遮盖、覆盖的意思。
以此,鸿蒙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被大雁所带来的时间信息所覆盖。
华为现在将他们即将推出的自研移动操作系统命名为鸿蒙,真的是太好了,完全与该词的字面意思相符。不仅如此,鸿蒙这个词还很吉祥,一出身就有一股浓烈的仙气。
二、如何平天下
中国的儒家一直有“平天下”的情怀。但道家不以为然,以为天下本来就是平的,不需要谁来瞎操心,只会越平越乱。道家的重要经典《道德经》和《南华真经》的主要内容正是讲如何可以在不乱操心的前提下为王为圣的道理。
鸿蒙一词就是出自于《南华真经》。作者庄子,所以这部书也叫《庄子》。
《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其中外篇的《在宥》开篇就说: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意思是:只听说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在按其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变化,没有听说过需要谁谁谁去管治的啊。
为什么呢?
因为“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意思是说:之所以说要让天下万事万物自由自在地演化,是因为担心人为的干预会破坏其本性。之所以说要遵循天道的规律,是因为担心人为的干预会改变了自然的常态。天下人如果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变自然的常态,哪里用得着谁来治理什么天下呢?
“在”是存在的意思,指本来就存在的秩序。
“宥”是遵守天道的意思。
注意一下这个“宥”字,因为传统的译法不对,一般释为宽容了。其实这个字从“宀”从“有”。“宀”是覆盖的意思,相当于鸿蒙的蒙字。而“有”字从“牛”从“月”,指月亮过牵牛星这个天文现象。以此,“宥”字的本义就是遵从天道的规律之义。
“在宥”的篇名正是取自于这一句话,这句话也正是庄子在本篇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庄子在这篇中讲了三段故事:一是老子对其弟子崔瞿的教导;二是黄帝问道于黄成子;三是云将求教于神人鸿蒙。前面两段故事我们不管它,只读一下与鸿蒙一词相关的第三段故事: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
“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仙仙乎归矣!"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得也。"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云将”是庄子虚构的一个国君。
“扶摇”和“扶桑”都是道家神树,据说生在东海上,有勾通天地的功用。具体形象可参照三星堆出土的那八棵青铜神树造型。太阳就歇在扶桑的树枝上。而神仙上天就走扶摇枝头。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
国君云将有一天到东边巡游,在经过神木扶摇枝头时,恰巧遇到一个叫鸿蒙的人。鸿蒙正在那里一边摩腹运气,一边像鸟一样地在枝头之间跳跃。云将觉得奇怪,就停下脚步来向他打招呼:
“老先生是什么人啊?在干什么呢?”
鸿蒙依然摩腹跳跃着回答道:“没啥事,随风飘游着玩呢。”
云将说:“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先生。”
鸿蒙说:“哦”。
云将说:“天上之气不和谐,地上之气又郁结了,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因此不调和,四时变化因此不合节令。我现在希望调谐六气之精华来养育万物,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鸿蒙边摩腹跳跃边回过头来说:“我不知道呢,我不知道。”
云将的问题没有得到鸿蒙的正面回答。
过了三年,云将再次到东方巡游,经过宋国的原野恰巧又遇到了鸿蒙。云将大喜,快步来到近前说道:
“大人您忘记了我吗?大人您忘记了我吗?”
云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希望得到鸿蒙的指教。
鸿蒙说:“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遨游,却并不知道该追求什么;阳气充足后自发地随意活动,也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处于如此状态中的人就像手握马缰的骑手一样,自然可以看清楚宇宙中真实不虚的存在。我又能有什么智慧呢?”
云将说:“我自以为也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但是现在民众却都愿意跟随着我。于是我不得已才对民众有所亲近。现在的问题是:我该如何管理他们呢?我很想听听先生的教诲。”
鸿蒙说:“扰乱天体运行的规律,违背事物变化的原则,整个宇宙的变化就不能自然而然地完成。走兽受到普遍的惊扰而离散,飞禽夜晚被惊醒,连草木和昆虫都不得安宁。唉,这些现象都是主张治理世界者的过错啊。”
云将说:“原来如此,那我该怎么办呢?”
鸿蒙说:“哦,对付这种毒害的办法,就是如神仙般看淡世事,万物就都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原位了。”
云将说:“我遇到大人的机会太少,很想再听听你的具体方法。”
鸿蒙说:“哦,重点在修身养性。只要你自己处心于无为的状态,万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地作出最为合理的变化。忘却你的形体,丢掉你的自以为是,让所有的理论和事物统统遗忘。混同到自然界的混混沌沌中去。解开所有的心结,让精神处于彻底放松的状态,就如同没有生命的矿物一般。万物如果都如此,就会各自回归其自然本性。这种回归应当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这种浑浑沌沌的状态,要永远保守。如果你感知了其变化,就是背离了本真。不要询问它们的名称,不要窥测它们的原则,万物原本就有其自然生长的能力。”
云将说:“您把如何观察世界的要领传授给了我,又把如何以清心寂神为要的方法告诉了我。这些都是我一直孜孜以求的真理,现在总算是得到了。”
云将再次对鸿蒙行了大礼,然后起身告别而去。
这一段的大意就是如此。鸿蒙一词也就是出自于这里,它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把握了真理的神话人物。现在问题来了:
庄子为什么要给这个理想中的人物取这么一个名字呢?
是取这个词“被大雁所带来的时间信息所覆盖”的字面含义吗?
不是的。
这个虚构的人名实际上是庄子本人的化身。其中的蒙是指庄子的出生地蒙国,也即现在的安徽蒙城。或者说:庄子虚构的这个鸿蒙仙人名,意思就是:蒙国鸿雁。
庄子还怕别人不清楚这是其化身,特意在文中写下了“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的提醒。春秋时蒙国被宋国吞并,所以是“过有宋之野”。
现在关于庄子的故里问题,有安徽蒙城或河南商丘之争,也是源于蒙国被宋国吞并的原因。庄子是蒙国人。蒙国亡后,属宋国。而宋国的首都正是商丘。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再接着聊。
建国兄:快拿着你的“我优先”来上课。任总要你学哲学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