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5,我曾经使用kindle阅读了100多本书籍,2GB存储空间的kindle被我的书籍占用的大半的空间,由于当时读书没有方法,从头读到尾,过了几个月,再回去望去,那一本本标记着已阅读的书籍,就如同新书一般屹立在那里,再次翻开就如同再看一本新书一般,所以让我思考,既然看过的书那么容易遗忘,那么阅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作用?
经历一段时间的反思,我逐渐的意识到以前阅读那么多书,其实都没有消化,主要还是自己不懂方法,盲目阅读,有时又太心急,没有理解作者内容的深刻含义,没有用心去真正的思考和领会,导致收获甚微。
曾经在《精进》一书中也提到过,阅读的方法,比如去阅读一些作者推荐的书,果不其然,用了这个方法,读到了很多好书,因为通常作者愿意在自己书中进行推荐的书籍,都是经过反复验证,往往价值都很高,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书。
现在的网络环境,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标题当道,信息太多太杂,干扰因素太多,读书本身是一件需要安静的事情,然后信息杂乱的环境,却导致了很多人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目的都发生了改变。
如果想要改变读书的方法,就需要先改变读书的目的,用一本笔记本,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慢慢阅读,然后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再改变自己的读书目的,不是急功近利,不是速成某种技能,将读书的任务变为”填充笔记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读书出发点,不再苦哈哈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来逼迫自己学习,而是提高乐趣,为了写笔记而读书,慢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把精力放在精华和自己有兴趣的部分上面,读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有效的”跳读“和”速读“是可以接受的,主要可以减轻阅读所带来的痛苦感,增加读书乐趣,把阅读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其实很多书都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章节全部读完,才叫读书,领悟核心思想即可,很多书的其他章节其实都不是有很大的意义,比如《Think in Java》中使用2章篇幅讲解的swing体系,maven的插件开发、仓库权限等等,都不是很重要的篇幅,而且读完后,基本上很少会碰到这类问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少去总结,边阅读边总结难度很大,不容易坚持,如果选用直接摘抄书中原文,倒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总结比摘抄原文要动脑筋,更容易让人产生心理疲劳,曾经有段时间我会坚持去写书评,连续读完基本后,我发现自己无法坚持,因为太费劲,而且没有摘抄笔记,很多书读完了,段落和章节都无法具体回忆起来,总结起来也缺少可追溯性。
摘抄过后还有必要追加自己的感想和对划线段落的思考,当下的想法非常重要,体现了这本书对你的价值,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摘抄再多,都没有与书进行交流,所以保留与书本交流的证据,在下划段落增加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过境迁,你想再回读这本书,可以先阅读自己的摘抄和笔记,往往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
现在大部分的书籍都是白话文携程的,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书越来越少,如果总是反复的阅读同一本书其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通过记录自己的想法,提炼精华内容,再阅读自己的笔记,反复的消磨,其实重复阅读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因为摘抄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评论对象是自己当时的主题、思想和表现力,所以保存笔记就是保留自己思想的仓库。
当然不排除还有许多经典文学古典名著,并非现代作家通过白话文撰写的,经典名著是需要反复阅读的,如果觉得内容苦涩难懂的话,可以先放一放,当自己有了足够的人生经历和累计的经验后,再尝试去阅读经典名著,可能会变得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