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坡每月逢十逢五过集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时候集市上卖的东西大多是农民家里的物产,像鸡蛋,用鸡蛋可以换盐,可以换豆腐,甚至还可以换几尺花布。后来有些心眼儿活泛的人把自家地里出产的粮食做成各种小吃,像粉条包子,凉粉,油糕,醪糟等等拿到集市上去卖。手头有些活钱的人自然能够解馋,家里的日子相对宽松的人家的孩子也能品尝到比妈妈厨艺高出很多的美食。随着社会发展,皂角坡的集市和从前渐渐不大相同了。首先是集市上出现的了许多陌生面孔,有很多人操着河南口音,还有人说着广东普通话。这些人是来做生意的,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皂角坡人从来没有见识过的服装、电器、玩具,洗涤用品等,还有大人孩子都没有品尝过的像炸鸡之类的美食。这些外地人在街西头还开了一家游戏厅,吸引了无数中学生,甚至还有不少小学生。所以,但凡逢集,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蜂拥而至,从早上九点左右到下午五六点,一条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如果不是周末,上学的孩子也会在下午放学以后赶到集上去,即使什么东西也不买,他们也不想错过浏览一遍逢集的街景。
安秦升对集市上的吃吃喝喝没有多少兴趣,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留恋游戏厅。他在逢集的时候最喜欢蹲在小人书摊前,翻看一本本手掌大小的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摆书摊的是一位操着河南口音的老年人,他每次逢集都会骑着自行车带来两大箱子书。他总是先往地上铺一块塑料布,然后把一本本小人书整齐地摆上去。如果是周末,老人家的生意就火得不行。小人书摊后边是一家药店,药店门前有一个花坛,花坛四周坐满了看书的孩子。看一本书一毛钱,交一块钱可以看15本书。安秦升经常和同学凑一块钱看15本书。常常是天快黑了,老人一遍一遍地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里的书。
有一次逢集是个星期五,安秦升放了学就奔了小人书摊。他刚拿上书没看多久忽然下起了暴雨,雨点像豆子似的砸在地上。所有的孩子都是把小人书一扔抱头鼠窜了。安秦升也放下书准备走,但他看见了摆书摊的老人非常着急地在收拢他的书,嘴里不住地嘟囔:
“坏了,坏了,俺这些书淋湿了就完了!”
安秦升看老人这样着急,他连忙蹲下身子拉住塑料布的两个角对老人说:
“爷爷,不要一本一本地收拾了,先把它们裹起来送到屋檐下再说!”
摆书摊的老人家一下子明白过来,赶紧提起塑料布的另外两个角,俩人合力把几十本小人书送到了药店的大厅里。
“孩子,你可真好啊,没有你帮忙,我今天这些书可能就全泡汤了!我该咋样谢谢你呢?”
“不用谢,爷爷,这没有什么。”
“咋能没有什么,你这是救了我的命啊,俺孙子就指望这些小人书上大学呢!”
因为下雨,安秦升也不急着走,他一边帮助老人把一本本小人书装进箱子里,一边听老人讲他家的故事。老人家姓徐,今年六十五岁,是个铁路退休工人,家就住在火车站附近的柿子梁村。他的儿女都有工作,都有了孩子,一家人靠工资吃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老人有个读高中的孙子一心一意要读大学。老人的儿子说他没有钱供孩子读书,他劝孩子回家找份工作,孩子不愿意,爷俩说不到一块儿天天闹别扭。老人家看到这情景,就和老伴儿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出来做点事情挣点钱补贴一下儿子孙子。就这样,老人家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小人书全部找出来,带着它们在全县赶集。这个县有十几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固定时间逢集。徐爷爷和他的小人书游走在各个集市上
“虽说挣不了什么大钱,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啊!” 徐爷爷对安秦升说。
“爷爷,您真是个好爷爷,您孙子好有福气啊!”
“你这么好的孩子也一定有个好爷爷。”
“我爷爷过世多年了,我只有奶奶……”
“对不起,孩子!”徐爷爷摸了一下安秦升的脑袋接着说:
“你奶奶对你肯定也不错,对吧?”
“奶奶对我非常好。”
俩人边聊天边收拾小人书,亏得安秦升帮忙,没有几本书被雨淋湿。徐爷爷对安秦升感激不尽,他说:
“孩子,你以后看书就不要交钱了,所有的书你尽管看。”
“那不行,您是靠这些小人书给林林哥哥挣学费的呀!”
“那你有没有什么需要爷爷帮忙的事,说出来爷爷一定帮你。”
安秦升忽然想到他很想看戏本,因为光靠听人唱戏弄不懂台词的意思很别扭。于是,他给徐爷爷说:
“爷爷,您不是经常收集旧小人书吗,能不能帮我收集几本戏本?我想学唱戏需要它。”
“戏本?豫剧的还是秦腔的?我见过豫剧《花木兰》的本子,秦腔本子好像还没有见过——不过,我会帮你留意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