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玻璃杯,从桌边滑倒,摔在地板上,碎成了无数的小碎块。
女儿冲上去, 想捡。制止了她。我担心玻璃片尖锐,一不注意,把手扎得鲜血直流。拿来扫把、垃圾铲、小心翼翼地扫到了垃圾桶。把垃圾袋扎好,换上鞋,正准备把这一袋玻璃碎片提出,扔到外面的垃圾桶时,母亲把我挡在了门口。
“就这样扔?”母亲问我。“不这样扔还怎么扔?”我有些疑惑。母亲从鞋架上拿了个纸盒。“呶,把垃圾装在纸盒里扔?”“为什么?”我还是疑惑。“这么尖的玻璃,你怕你家闺女扎到了手,就不怕收拾垃圾的人把手扎着了?”听了母亲的话,我恍然大悟,同时,也为自己刚才的自私羞愧起来。我把装玻璃的垃圾袋装进了纸箱,让女儿取来了白板笔,在纸盒上写上了几个大字“内有碎玻璃,小心扎手”。
扔碎玻璃这事,大部分人都应该经历过、遭遇过。但是,有多少人与我一样,只自私地想到自己,将伤害扫出地,而留给收拾垃圾的人?
由此,我想到了教育。
在教育中,我们都扔过“玻璃碎片”,而这“玻璃碎片”,可能是老师的愤懑、批评和指责,也可能是家长的怒喝、呵斥、责骂。在课堂上,孩子捣蛋调皮,忍不住怒火中烧,点名道姓,冷讥热讽;在孩子不做作业时,忍不住留堂罚写,电话家长,风雨欲来;当孩子打架时,那更是怒火中烧,恨不得开除停课,班级少一人就少一事。在家中,孩子没考及格,咬牙切齿,目光杀人,撕碎试卷,恨不得自己冲上考场,代替孩子,重考一次;孩子玩游戏,那更是依依不饶,言语斥责,棍棒伺候。彼时,批评已经超越了“扔玻璃”的界限,成了“扔匕首”了。
生活中,避免不了扔“碎玻璃”,教育中,也的确少不了批评。但扔“碎玻璃”的方式尚可以考虑、思量,顾及人性化、人本化,不伤害别人,那么,我们从口而出的“批评”,是否也能顾及孩子的感受,不伤孩子自尊、不挫孩子自信,这,值得教师、家长商榷探讨?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而现实中,我们的批评,却是打人又打脸。尖锐的语言、高八度的声调、不加组织的话语却常见,而委婉、轻柔、和风细雨却不常见。这样长期以往,打击的是学生的自信、受伤的是孩子尊严,同时,也把师道尊严逼到了逼仄的境地,老师的颜面尽失、形象尽毁。这批评,成了真正的扔“碎玻璃”,不加包装,伤的是别人,亦同样伤自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批评孩子,也扔过“碎玻璃”,只不过,这“仍玻璃”,却扔得高超,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陶行知在校门口,恰好看见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向自己班上的男生,他当即喝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时到自己的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了门口。陶行知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道:“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同样是教育人,同样是批评人,陶老却如春风化雨,技高一筹,“随风潜入夜”间,”润物细无声”,没有责骂,没有呵斥,甚至没有音高八度,却让犯错的王友心悦诚服、内心觉醒。陶行知的确是在批评人,但是,不难看出,这批评,是裹了糖衣的批评,是带有尊重的批评,是以“人”为本、向善而生的批评,看不出尖锐扎手,却被爱和温暖包裹着。对学生,忠言不一定逆耳,批评,也不一定是指责、埋怨、打击,而更像是唤醒、触碰、安慰、赞扬,用平等、尊重的姿态,去点燃犯错者的良知,唤醒犯错者埋藏于内心的真、善、美。这,才是真的批评,真的教育,用一棵树唤醒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我们的孩子,少年未经世事,毕竟也是心智未成熟之人,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个体有差异,性格有不同,长进有快慢,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需要呵护,需要真爱的滋润。一个成熟、理智、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善待学生错误的人,也会是一个讲究批评艺术的人。让批评艺术化、人性化,让批评裹上糖衣,春风化雨,是每一位教师、家长应研究的课题。
简单的说教,粗暴的指责,野蛮的干涉,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却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批评的艺术,对症下药、因人而异、讲究策略,将各种消极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转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这样,批评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改进人,唤醒人,推动人!
真正的批评,其实毋须锋芒毕露。重鼓也可以轻敲,批评时,我们尽可能重话轻着说,春风化雨,总比骄阳烤地来得滋润和舒坦;批评可当表扬说,围魏救赵,意味深长之中,让孩子慢慢地咀嚼、体会;批评可以慢点说,说不定准,等一分钟,你就不想将批评说出口。责备孩子时,你要先将心里即刻想到的恶狠狠的话吞进肚里,给责备裹上一层薄薄的“糖衣”,然后再说给孩子听。你会发现,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越来越符合你的心意了,也变得越来越优秀。
生活中,我们不能避免玻璃杯的破碎。教育中,也少不不了批评、惩戒。只是,我们应当记住,在扔出我们的“批评”时,应当给“批评”包裹上一层纸箱,不要扎到教育,也谨防扎伤孩子的敏感的自尊。
玻璃也需纸袋包,其实,批评也需糖衣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