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掌握过程与智力发展》读后感
当许多教师聚集在办公室里时,总会谈论这样的话题,本来以为低年级时基础打得好,就可以顺理成章过度到高年级成绩也不会差,可事与愿违,有一部分学生低年级时成绩还可以,随着年级的升高,成绩会越来越吃力,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们,老师们也在不断也尝试寻找解决办法,但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我有了些领悟。这是知识的掌握过程与智力发展没有脱节导致的,教师往往把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当做教学目的,没有把教学视为培养发达的智力的手段,只有具备发达的智力,才会使学习随着新知识的掌握变得来越容易。即教学过程与智力发展相统一。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能领悟到,我们要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得耐心细致,要充分对孩子们的性格、所掌握的知识和成长经历等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解,特别是孩子的思维特点我们要进行观察,从而激发他们的智力兴趣。儿童的思想是在他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中表露出来的,他对自己所看到的和所观察的事物,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进行思考。作者的方法我们不能照搬过来用,很多条件作为农村学校都是不具备的,但我们可认根据实际条件建立一些活动角。比如我们可以找一块校地,每个班级分一块,让孩子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种下,让孩子们时常去欢察自己种的植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建几个小圈,让孩子们亲自去喂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们到森林、田野、果园等地方游览,从这些活动中把握孩子们的思维持点,我们根据情况适时激发他们的智力兴趣。特别是去田野里,孩子们是非常愿意的,春天可以让孩子们去看看秧苗样发芽成长的,夏天可以看欢察农民们怎样种田的过程,秧苗的管理过程及怎样出穗的,秋天可以欣掌田野里的稻谷成熟是什么样的,冬天收完稻谷时又是一什么景象。我们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告诉大家,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还可以让学生把每次去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先在课堂上说一说、然后再写一写,也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些即使学校不具备条件也可以组识学生回家去做。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另外,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的图书分类,让孩子们课余时间直接奔向自己喜欢的图书。我们要让课外知识来巩固我们的课内知识。
“我们要培养字生把恩想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而转瞬间又把它转向另一个对象的能力。这是智力发展的十分重要的过程。迅速转换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机敏性,它决定着发达的头脑的踏。为了发展这种能力,我们就要给低中年级学生上思维课,即让孩子们考察和思考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作者提到的这个思维课值得引起重视,虽然我们平时上课吋也教学生会思维,但不足以引起重视,无论课内课外我们都要有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早在学前教育我们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没有兴趣,就享受不到发现的快乐,就没有才干、爱好,没有生活朝气,没有个性。我们在让学生学生思考之前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兴趣之前应先找到乐趣。
“如果教师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越大纲教材的范围,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能力最弱的学生也会因此而不致落后。”让作者的教导时常在耳边响起,谨记作者的教诲,让我们的课超越大纲教材,发展学生的思维,不再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变为负担。同时让孩子们的学习始于课堂,在课外活动中继续下去。让子们快乐成长,在探索中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