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深秋。①
苍茫的蓝天上挂着薄纱似的白云,一丝丝一缕缕装饰着南部天际。干裂土路旁的树林中,时不时会吹来阵阵秋风,黄土颗粒随之漫天飞舞。一个老人低着脑袋,倚靠在白色树干上,手交叉在一起坐着。
当我从小屋里出来时看到的就是这幅场景,它陪伴了我一生时光。
老人全身装束都是灰扑扑的,上身破烂的棉袄布条随风挥动,肥大的裤子烈烈作响。瘦骨嶙峋的脸上透露出一种生机的颓败,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合,灰白的胡子杂草般生长在他的下巴上。
我看到老人这幅样子,不免的怜悯起来。我注意到他焦裂开的嘴唇,从屋里舀了一碗清水走到他跟前递给他。
“老人家,喝口水吧。”我说。“你也是从河南逃难过来的?一定是受了不少苦吧。”我想着这个老人听了我的话一定会抱怨上天的不公、旅途的劳顿、人性的冷暖。
“谢谢你,小……咳咳咳……伙子。”他说这句话时,断断续续咳嗽了几声。
“我是从河南那边来的,逃难途中已经受了好多好多的苦了,不过我感觉到这几天就要解脱了。”他的眼睛里透着希冀,继续说。“哎,真想我那儿子女儿和孙子啊!”
“他们没有和你一起逃难吗?”我问。
“有,不过在扒乘火车时被人群冲散了。火车太大了,我只听嘟嘟嘟他们就被冲散了。”他说。“跟我一起逃难的儿子也不知道现在在哪儿,真是太想他了。”
“你那儿子一定很孝顺吧?”我问。
“他啊……咳咳……”老人说。“你不知道他有多孝顺,家里没有吃的所有的吃食都是我先吃,村里头的老人都羡慕死我了。”
“哎!他现在到底在哪儿呀?”他又叹道。
“不用担心。”我安慰说。“他那么大的人,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
老人深深吸了口气,默然不语。
“那你女儿和孙子呢?”我问。“你一直只提到儿子,难道女儿孙子仍在河南?”
“哎……女儿孙子啊,刚出潼关时就饿死了。现在只剩下我和儿子尚在世上了。咳咳咳……”他又咳嗽了几声。“不过,我感觉到不久我就要见到他们母子俩了。”
这时,林间吹拂来阵阵大风。小路上土尘似烟雾般升腾而起。不留神间,土壤颗粒吹入了眼中,眼泪不由得簌簌流了下来。
我用手背揉着眼皮,抬头望了望天色。想到,拾柴火的时间到了,再不去可就被他们捡完了。哎!可这老人又这么可怜,再陪他聊聊吧。
不待我张口,他又说了起来。
“我真的太想回我那村子了!”他叹道。“你不知道我那村子有多好。风调雨顺时,稻子长得可漂亮了!一片一片绿油油的,像画儿一样,秋天准是要丰收的。”
“还有我家旁边的石榴树,开起花来,一簇簇的可美了。”他尽力想着些修饰词,说。“就像,就像……”最后,也没说个所以然来。
这时,小路上出现了三三两两挎着篮子的小孩。他们要去拾柴火了吗,不能再听下去了,我想。
“还有,我那村子的……”他眼光焕散,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
我去屋里拿起篮子,走了。
第二天,听人说小路尽头又死了一个老人。
①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饥荒原因为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