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老公说要去看望他的高中老师,要我一起陪同。我欣然答应却又心生顾虑。因为从他口中得知,他们是这位张老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届学生,那情感自不必说,然而一想起虽同为教师,可自己肚中的那点墨水与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长者相比,真是捉襟见肘,见了面可说些什么?然而,这担忧在我见到张老师那一刻便烟消云散了。他的平易近人、热情好客一下子让我轻松了不少。一阵寒暄过后,我们便聊起了工作,听说我也教语文,他便一下兴奋起来,从古代文学谈到当代文学,从文学大家谈到当代名师,谈到了我也无比崇拜的语文名家王崧舟老师。他推荐我看看王老师在百家讲坛上的《爱上语文》系列节目,他说:“语文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不断去学习,去领悟,才能真正感受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师一席话,唤醒十年书,也重新唤醒了我对语文的热爱和激情。回到家后,我便迫不及待为自己列了学习计划和清单,然而总是各种繁杂的事情总让每一次的学习都有始无终,只能断断续续、零零星星地学习,至今虽并未读完,但已收获颇多。
说起语文,一篇篇传诵千年的名作,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诗词,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更是语文中文化中的精髓。我们该如何学好语文,习得文化,王老师便从古诗词入手,让我对诗词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和认识。
一、读诗词之厚薄
说到读,在我们平常的古诗词教学中是最简单却又最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所谓读,无非是读准、读通、读出情感。然而古诗词都很短,有的意思非常浅显易懂,这样的诗我们又该怎么读它呢?读古诗词有什么方法吗?王崧舟老师说有三步:首先,要把诗词读厚,接着要把诗词读薄,最后,把它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书读百遍大有讲究、大有门道、大有奥妙。它不仅是个数量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上的问题。
王老师以《长相思》为例,如何读厚,那就要把这首词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比如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还写过哪些词;可以读一读其它诗人写的词牌都是《长相思》的词;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的生平故事;还可以读一读写故园写乡愁的各种诗词…… 其次是读薄!读薄关键在于要聚焦和锁定这首诗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如长相思是这首词的题目,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思!再读这首词的上下两阙,上阙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写的“身”,而下阙则是一个“心”。 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读“活”!所谓活就是把自己放进诗里,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感受着诗人的感受,体验着诗人的体验。一首诗词只有把它读活了,才算真正读懂了!
二、解诗词之意象
“意象”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尤其在诗歌中尤为常见,在教学中,我也会向学生讲解渗透中国的意象文化。然而听了王老师对意象文化的讲解之后,才知自己真是浅尝辄止。那么,我们该如何从文字入手,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去感受文化意象的精髓?
王老师从一年级的一篇课文《秋》入题,作为正常的教学,我们可能会把他当作一篇纯粹的写景的文章来教。当然这并不错,然而听了王老师的讲解后,你会觉得我们的课堂缺少了文化味!王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大雁”这种意向。文化语境中,大雁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候鸟,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文化的符号。我们可能觉得一年级的孩子那么小,又没读过多少书,有必要给他们讲这么多、这么深奥的东西吗?其实,一点都不难,一点都不深奥。因为,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意象就是我们的情感。只要从孩子的情感和生活入手,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大雁”这种文化意象的内涵。他是这样带着学生走进“大雁”这个文化意象的:先问学生,“你们知道鸽子会传递书信吗?”孩子们都知道。再告诉学生,“传说大雁也跟鸽子一样,可以给人们传递书信呢。”然后创设情景,让孩子们把对妈妈的思念写下来,让文中大雁把书信送给妈妈,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再一遍遍读大雁地飞行,不仅读出了感情,更重要地是把“鸿雁传书”渗透到了语文学习中。
再如《枫桥夜泊》,这是我们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记得在当时的教学中我也抓住了月落、乌啼等这些意象让孩子们感受诗人的忧愁、孤寂,殊不知却忽视了这首中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意象,那就是——钟声,这才是这首诗的精妙所在,也正是这“夜半钟声”成就了张继、成就了这千古佳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钟声,贴近钟声,融入钟声,找到一个契合儿童心灵共振的那个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王老师就这样创设情境:诗人愁无眠,适时听到钟声,那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传到了张继耳朵,那钟声仿佛在对他说什么?这时,再解读钟声的文化内涵,愁眠是张继的烦恼,钟声就是他的菩提。
另者,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所蕴含的水意象,高山流水中所蕴涵的知音文化,包含了思乡,包含了怀人,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明月情结,挺拔的竹子代表坚强刚毅,枫林寄托着忧愁,落寞,惆怅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自身去认真探索这首诗的内涵、底蕴、文化所在,从而才能带领孩子们更好地学好语文,习得文化。
三、品诗词之味道
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它有时像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有时又像是神秘美丽的花园,让人浮想联翩。然而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往往读不出作品应有的深意,因此,在教学生学时,也只能照本宣科、浮于表面。王老师说:“有掌握了阅读‘金钥匙’的人,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怀”。那我们又该如何掌握语文阅读的金钥匙,理解字词背后的深刻的味道?
王老师分别从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西山村》这两首题材相同,看似都是记游的诗却蕴含的作者不同的情感哲理,为我们做了直观形象地解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把想说的理通过一种很具体、形象、典型的诗的意境,诗的意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而陆游的这首《游西山村》我们并不熟悉,而其中的颔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然成为千古名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又常常把它赋予了更深刻的哲理去传授给学生。其实不然,这首诗仅仅是写出了作者浓浓的回乡时的狂欢心情,他是以俗写俗,以朴写朴!苏轼的《题西林壁》着眼的是理趣,意在阐发一种生命的哲理,而陆游的《游西山村》着眼的确是情趣,抒发的是一种真挚的乡情。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似在写山,实也在写理。而山穷水复我们以为他在写理,却恰恰处处在写情,景中寓情。哦,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如此!
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学好语文也不仅仅是做更多的习题、考更高的分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想要真正让孩子们学好语文、学到文化,在一点一滴中积累文化素养,在一词一句间感知文化的魅力,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永远步不停步,处于高处寻高处!这是张老师,亦是王老师对我、对我们的希冀,我当时刻谨记!
步不停步,处于高处寻高处——观王崧舟《爱上语文》有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古诗《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
- 关于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听到过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语文,就是教学生说话和写作。也有人说: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
- 今天在网络上,听了一节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的课。题目是《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听完后,我受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