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幼升小”的入学报名时间了,你家娃识字量多少了?
中国教育有一个怪象,要求幼儿园不允许教孩子识字,据说极端的连“厕所”两个字都不允许出现。再问小学老师,几乎每一位都会建议孩子入学前先准备好800-1200的识字量,否则很有可能掉队跟不上。那这中间的这坑谁填?——只能是家长。
教就教吧,字卡、软件、挂图……各种识字工具轮番上阵,但又发现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收效甚微,逼松了今天学明天忘,逼紧了孩子大哭跳脚索性不学了。遇上孩子有兴趣愿意学,但怪事儿又来了,明明花了不少心思教得,好不容易识字量够了,上学还是出状况。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不会断句,也读不懂题,家长们辅导作业气到心梗。
问题出在哪儿?事实上,中国儿童重要的阅读启蒙,被扔在了整个教育体系之外,丢给了家长,一群业余选手。那么,不懂教育的家长,也就简单直接的把目标锁定在“识字量”上,以致于硬是催生除了一个解决“幼小衔接识字刚需”的“识字启蒙”教育市场。
但其实,家长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师要求的不光是识字量,更重要的是阅读力,除了认字还得正确断句、连贯的自主朗读,能够准确理解含义,甚至能够分析归纳。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读得懂题,读得懂才有可能做得对。不仅如此,“阅读力”强的孩子,往往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泛,词汇丰富,专注力好,学习力更强。
来看看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0页:
两页书中涉及到的生字不下50个。想象一个识字零基础的娃,刚刚入学没几天,面对一本天书怎么读题、做题?不掉队才怪。
再来看这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题目,考察的内容有段落句数、多音字、句意理解、信息提取、拓展想象,这其中每一样需要的都是阅读力。
可是,因为识字量是一个特别可执行、好量化的指标,导致为了识字而识字的学习方向大行其道。然而没有迁移应用,没有文化追溯,没有篇章审美,机械认读,反复记忆,结果就是败了孩子的口味,失去了对中文的兴趣。
说到这,幼升小萌娃家长们开始迷茫了,那到底要怎么做,学前识字还要不要教?阅读力到底要怎么培养?如果我们感到单纯以识字为目的是不对的,那又该如何做呢?有没有可以一招制胜的方法?
经历几年的双语课堂实践,对比成熟完善的英语分级阅读体系,西学东渐,一亩逐渐沉淀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文分级阅读”教学体系。实践证明,它不仅能够让识字和阅读同步启蒙,而且如果精心设计,儿童还能同时收获更多。当我们集合资本力量,把这些成果升华为一个教育产品之后,就诞生了你所看到的“一亩宝盒”。
关注一亩、了解一亩宝盒,可微信搜索公众号"一亩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