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过来几个小孩子买零食,他们带了一块钱。
闺女今天在店里,她给这些小孩子们算账,当拿出钱结账时,闺女跟我说不够,我看了一眼那群孩子,跟闺女说,多给三块。
孩子们买的泡泡糖,进来七八个孩子,一块钱只能买四块,根本不够分。
其中一个孩子,妈妈也是开店的,我问他,你妈那里什么都有,你还没吃够啊,另一个孩子说,他妈妈不在一起了。
这个孩子接着说,今天没去妈妈那里,声音很小,而且低着头,看到他那样,我后悔自己多嘴,马上又拿了一块糖给他。
孩子们蹦蹦跳跳的走了。
我知道孩子妈妈跟爸爸离婚了,孩子经常在妈妈那里,这个我知道。
这个孩子还没有读小学,已经变得很敏感,比较脆弱,特别像我小的时候,我就很害怕别人提起我的妈妈。
对待这种孩子,要特别对待,尤其分吃的东西,一定要公平。
记得我小时候,在大娘家门口玩,那天大娘煮的地瓜,玉米,花生之类的,煮熟之后,她用一个盆端出来分给大家吃。
当时坐在大门口玩的女人,好几个是大娘经常一起聊天的邻居,她们的孩子跟我一般大,我们在一起做游戏。
大娘端出吃的后,他们的妈妈都招呼孩子过去,我也凑了过去,大娘就挨着大人孩子分,轮到我了时候,大娘隔了过去,等大家都拿完了,大娘拿出最小的那个地瓜给我,我没有接,摇了摇头说不想吃。
站在那里很尴尬,我就回家了。
大家很难相信,那年我才十岁。
那时,我知道自己家庭跟别人不一样,在外别人对待我就会不一样,自那时开始,我就一心想逃离,到没有人认识的地方,那样就不会有歧视。
其实我错了。
哪里的人都一样。
几年前,闺女告诉我,我们曾经在平房住的时候,她刚读幼儿园,我下班晚,她被送回来时家里锁着门。
邻居家大门口有人玩,她就过去等着我。
故事上演了我小时候的故事,邻居煮的山药豆,拿出来分给大家,任凭我女儿眼巴巴的看着,没有给她一个。
她跟我说的时候,我问她想吃吗,她说想,很想。
我说怎么当时没跟我说。
她说家里没有,过后就忘了。
我很清楚邻居没有给她的原因,因为我们刚搬去,是外来户,不是本地人,跟她们没有往来基础,也不熟悉。
还记得去借个工具,不到十分钟就过来要回去。
后来,慢慢的熟悉之后,偶尔会给他们送一点东西,不过还没有多么友好。
直到我们卖掉房子之后,家里一些不用的东西送给了他们,才看出他们的热情。
当然,我还是很感激一个邻居嫂子,还有一个大娘,那个嫂子总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出手帮我,那个大娘,在我们最难的那个冬天,给拿去了两颗大白菜。
基于这两件事,我懂了一个道理,父母是孩子的坚实壁垒,一定要努力奋斗,要做好事,只有这样,孩子在外,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会被重视一些。
除此之外,我们坚决不能跟他们一样,对待任何人要一律平等,不能因为任何因素对孩子们区别对待,更不能歧视。
不求特别好,一视同仁就好。
作为父母,要多做好事,对别人的孩子也要善良,只有这样,自己的孩子才会得到一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