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概有七八年不看电视的我,前段时间看了部电视剧。电视剧的开始,有这么一个情节,女主角竞聘公司岗位落榜以后,站在海边的夜色里,对男主讲了内心的独白:
我原本以为我的人生可以稍微不平凡一点,真的只要稍微就好;事业上稍微有成就一点,生活可以稍微精彩一点,日子可以过的,稍微让别人羡慕一点。
这段话基本囊括了大多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这点我是不怎么做怀疑的。因为即使成为圣人,可以无欲无求到财富、名利,甚至幸福都不在乎的地步,但是他也会嫉妒另一个圣人。
唯一区别,圣人可能会正视这种嫉妒,而普通人会隐藏、逃避这种心理。
其实隐藏这种心理,反而才正常,这是一种自发的自我保护。讲出来后,难免就被会冠上虚荣、嫉妒、势力、庸俗这种词语。背负了虚荣,嫉妒的枷锁时,如果努力一番,若真的取得成就还好,若是过的越来越差,那不被笑死了。
基本人人都在追求幸福,而决定辛福的最大两个因素是:爱情婚姻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
这里美满和成功,在很多人那里,都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明确的定义,只是是想稍微比别人好一点,稍微让别人羡慕一点就好。
2015年的3月份,我就抱着这种"稍微一点"的追求,辞掉了工厂的工作,打算去写网络小说。
其实写书这种事,从12年就开始计划着了,刚搬家工作时,就想买一台电脑码字。只是在别人问买电脑做什么,我都回答:打游戏。
因为写书这种事,好像离我们太远、太远,作家更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梦想这东西,也都是小孩子谈的,到了成熟年纪的人,若是讲出这种话来,只能变为别人的笑料,或者被一个个佯装的过来人,苦口婆心的劝导,人还是要活在现实中。
多成年人,从来不会把梦想当真,是因为梦醒的时候太痛,人越长大反而越怕痛。
小时候摔倒了,被人扶起来,哭一会就好。长大后摔倒了,不仅不会有人扶你,还会有人嘲笑你的狼狈,嘲笑你的自大,嘲笑你的幼稚。
等笑够了,这时,就会有人过来扶你,免不了就要被板着脸教育一番。等你低头认错,态度诚恳的保证不再犯,然后乖乖回到现实生活才算结束。
运气好的幸运儿,在过后,就会成为一则浪子回头的美谈,而大多人,都会成为茶前饭后的笑谈,或者成为教育后来人的反面教材。
这么讲下来,其实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点都不浪漫,反而挺苦逼的?
这倒不是,最少不是一直苦逼。
因为怕被笑话,写书的事,我也一直没敢告诉任何人,只是一个人有时间了做做大纲,写写存稿,一直过了三年,我才告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人,我在写书。
当然,即使说出来,也是说写着玩。
那时敢讲出来,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创世的签约,心里有些小得意,想告诉朋友,我还是做出一点事的。
也就是讲:你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
但是你得凭借它生活下去!!!
2、
曾经再看刘慈欣的《三体》时,看到这么一句话:
弱小和无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无知的人面对失败时,他可能意识不到那是失败;弱小的人,会把一切失败当做常态,早就做好的接受的准备;而傲慢的人,他们缺少逆境的生存准备,面临失败的打击,往往会一蹶不振。
写书的开始一切都太顺利,审核顺利,签约顺利,推荐也是一个接着一个,从最潜力,到主编力荐,再到六频封面推荐,直到后来的首页推荐。这些事,都让我觉得写书是一件挺简单的事,而且我准备了自己一年甚至两年用的钱,这本书原本就是打算练笔的,没想到会顺利的超出预料。
于是,我开始计划着旅行了,当时我觉得,写书这种事,一边旅行一边写不就行了,即使一分钱不赚,那写作能力总有提升吧,下一本肯定就能赚到钱。
如果一直抱着这种乐观,开明想法,其实还好,只是,乐观这种心态,在处于顺境,被人认可时,谁都能乐观起来,但是处于逆境,被人怀疑时,就很难乐观起来。
就像我自己的乐观,就经不住考验,旅行过程中很快就遇到写书的逆境。因为大多精力都放在了玩上,写不出一个字,每天的更新,只能用以前的存稿来应急。存稿快用光的时候,还是写不出一个字,心里也越来越焦虑。
因为这种焦虑,我心态也跟着变了,越来越喜欢逃避。
反正也没多少人看,断更一天也没影响,就好好玩一天吧!
额,断更两天估计也没关系吧……第三天,嗯?有人催稿了,那就更新一点吧!
哎,这礼拜要去苏州,这礼拜暂时不更新了!
渐渐的,我开始给自己寻找各种不更新的理由,手指疼了,眼睛花了,要去找工作了。那时,任何事都能成为了不更新的理由,终于16年10月份左右,我彻底放弃了更新。
放弃写书之后,就打算找工作,工作也不那么好找,因为找工作时,我总是想着凭借自己喜欢的事赚钱。16年的10月到12月,这几个月,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白天都在打游戏,基本打遍了所有的热门的游戏,晚上就是和朋友出去吃饭喝酒,以前总是避免喝酒,那段时间反而一点也不排斥,游戏打的无聊,又开始追剧,以前可从来不看电视剧。
平时没事基本不会出门,出门只是因为要吃饭,吃饭都不知道该往东走,还是该往西去。
3、
等到1月份的一天,和朋友去了一趟书店,书店大概有半年没去过了。
当然没想过看书,只是想去这种比较正能量的地方坐会,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颓废。没想到走进去后,到处都是喝咖啡,吃饭,聊天的人,找不到一个可以坐下地方。
于是一直走到最里面,没找到座位,反而遇到了不少"熟人"。
罗素,尼采,昆德拉,海明威,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我无意识的和朋友聊着这些作家,每个放在书架的作家,好像都能谈上几句,能列出他们的几本书,讲述一下书的内容,虽然谈的浅显,却也看起来像个进书店的样子。
而当时我自己一直没意识到,直到朋友问了句:你去南方后,是不是一直再看书?
我一愣,想了半天,苦笑着说了句:我都没注意,自己读了这么多的书。
后来,回到屋子,再次去看曾经写的那本书,原来是因为觉得自己写的太烂,才不想写。而写的烂的原因,却是因为后边写的比前面好。
越写越好,本来不是应该坚持下去的理由吗?
为什么,反而成为促使自己放弃的理由?
我们都没能成为:靠做喜欢的事,生活的那种人
我想《四重奏》中的这句话,应该就是最好的解释吧!
因为读的书,学过的东西,从来都没用过;
因为写的字,从来都没有用;
没用,还坚持它干嘛?
都不能凭借做自己喜欢的事生活,那还有坚持它的必要吗?
4、
有天,一个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忽然找我聊天,他说:我现在变得越来越现实,天天和别人一样关注着车子、房子,没有一点精神追求,尤其看着比自己小的人混的那么好,心里更焦虑了。
说出这种话的人,总归是有所爱好的人,只是为了现实,他放弃了喜欢的事。
当时我想,如果他可以靠做自己喜欢的事,赚到房子、车子的钱,即使慢些,不如别人,他肯定不会焦虑,因为他最少凭借喜欢的事生活下来。
我们为了现实生活,放弃了喜爱的事,也算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些,但是现实中反而还是不如别人,心里难免委屈。
说到底,我们都是没能成为靠做喜欢的事生活的那种人,没能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
这兴许就是我们能聊的来的原因。
那次聊天,对话其实挺精彩,说出了不少新奇的观点,若是以前,我们可能只会互相诉苦吧!但是那时聊天,我讲出的话,连自己都觉得讶异。
因为那时的我已经理解,成不成为靠做喜欢事生活的那种人,并不重要,自己喜欢的事到底有没有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喜欢的事做的比之前好。
至少,它会让你喜欢上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