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在读《活着》这本书的两天里,不停地回想主人公福贵的世界,福贵的一生,沉浸在小说的悲伤里,走不出来。不知道是泪点低,还是情绪太容易被调动,薄薄一本书,读下来,被戳中泪点无数。
余华的这个故事,没有华丽的修饰,只有娓娓道来的叙述。
年轻的福贵肆意荒唐,为所欲为,过早透支了后半生的幸福。
上苍是公平的,他先后带走了福贵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所有亲人的生命。唯独留福贵一人和一头老牛在世间相依为命,这对于一个以群而居的“人”来说,是何其残忍的惩罚。
每当觉得福贵苦尽甘来,新生活像他招手的时候,噩运总会重新降临,抢走他当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命运一而再,再而三的跟他开着最狠毒无情的玩笑,作为读者的我受到了连环暴击,然而,他,没有垮掉。
悲伤之余,我思索,福贵为什么跨不掉?最亲的人相继离去,直到最后孤身一人,活着,还有意思吗?活着,难道只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
家产挥霍一空,父亲被气死的时候,福贵为了儿子丈夫父亲多种角色而坚守生命;儿子老婆女儿没了,对他来说,活着是对还活着的仅剩的与自己相关的亲人的坚守;当所有的亲人朋友都离他而去的时候,福贵仍然选择了活着,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福贵救了老牛一命,谁说老牛又不是福贵的救赎呢。他给老牛及幻想出来的老牛同伴们,取了已故亲人的名字。原来,那些亲人,于他来说,从未离去,一直栩栩如生,刻在他骨子里,活在他心里。
暮年的福贵有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人生终极感慨。我想这时,“活着”,对他来说真的已经不是对不幸的忍耐,而是被激发出来的“千钧一发的抗压能力”,是人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敬畏。
对福贵来说,还活着,已然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耄耄之年的福贵,最终活在了自己的平静里!
人要活着,该有多难?人活着,失去希望的时候,该有多难?人活着,若只为了活着而活着,超越万物本身的时候,活着,也就不难了罢!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了《活着》,才惊觉平淡生活里蕴含的巨大幸福!老话不是说了么,好死不如赖活着。只有活着,一切才皆有可能。比起那些处于痛苦深渊或者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我们这种,终归算是幸运的!
这种余味萦绕、历久不衰的感动与震撼,就是文学的力量罢。当你怀疑人生的时候,看看《活着》或者电影《盲山》之类的,总能给你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有生之年,若在生命走向迟暮的时候,再能感叹一声:还活着!就好!
此生不易,珍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