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犯困,写篇文章醒醒脑子,好接下来继续奋斗。
我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史蒂芬·金写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
说实在,《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我已经看了四遍,每看一遍就多了一些感觉,说不出来,但就是很奇妙。朋友说你看电影不如看下原著,于是就送了我一本《肖申克的救赎》,把我高兴坏了,花了两个晚上才看完。
书拿到手才咋舌,十几页的小说特么拍成电影,拍了两小时,不仅惊叹原著作者的伟大,也惊叹欧美的编剧,真的是神人。
好了,就醒脑而言,写一下我看完这部小说的感想吧!欢迎交流。
一:黑暗与希望
我看书容易把自己代入情景,太过认真这让我倍感悲伤。
黑暗让我绝望。
说真的这部小说给了我刺激的地方,一方面是黑暗的体制,一方面是隐形的希望。前者让我揪心,后者让我欣慰。
监狱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我不知道。从美剧《越狱》让我知道了监狱里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角色。说实话,踏进监狱,也就一脚踏进了地狱。在那个地方,如何安生?
犯了大错,人生就再也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在那个地方的人,身上的罪恶,这辈子都洗刷不了。
但安迪是犯罪了吗?不,他是冤案好吗?一个人在监狱里长达十几年,从一个青年才俊前途无限的中产阶级沦为阶下囚,多让人心寒和失望。
我心疼安迪的入狱,就是在那个情况下,那个政治局面,那么不巧合,就跌下了地狱。
我痛恨那里的人,那些肮脏的、可耻的、没有人性的人。可是,在那个地方,还谈什么干净的、善良的、有希望的人呢?一旦进去,就要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监狱里的争端和牟利,丝毫不比外边自由的社会有多大的差别,就一如安迪说的那样:只是换了一个环境,社会上从不缺少权力和利益的斗争,区别不过于只是智慧的高低罢了。
“姊妹”的那个情节让我难受,也让我钦佩。难受的是这样的人凶煞恶极,钦佩的是安迪的反抗。我想起了《越狱》里的那个受同性恋摧残的小伙子,他没有反抗的余地吗?不,他有的。但是他还是就范了。我觉得他很可怜,可是我又可怜不出来,尽管我知道这只是一部戏,可是这是多么的悲哀的事情啊!任人宰割,人又何必犯错把自己逼到如此的绝境呢?
我永远记得安迪说过的一句话“希望是个好事情”。
是啊,希望是个好事情。每每读到监狱长怒吼安迪,说他在操场上散步就像是自家一样,或者是上班回家一样,总是让人感觉隐形的自由衣裳披在他身上。每每读到这,我都忍不住重复几遍。真的这种精神真的太重要了。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活的希望,这种精神是多么的让人钦佩?
当安迪最后逃出来的时候,我衷心的为他感到开心。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开心,也为这所监狱的救赎开心。原著写的监狱长最后退休了,但我更喜欢电影里监狱长自杀的行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扼杀别人希望和生活所遭受的报应。尽管如此,我相信原著作者留给了监狱长一个希望,也是留下了自己的一份慈悲之心。
希望是个好事情。永远要抱有希望。每次想到这句话,都让我热泪盈眶。
每一次夜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想想安迪在臭水沟里爬了五百码,想想他的恐惧,想想他的希望,而我这一点小事又算什么呢?不是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有了坚持才有希望。安迪不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嘛?如果不是,那么他在监狱的那十几二十年,是什么动力,使他坚持要逃出去的呢?是希望。
二:体制化
体制化,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词,特别运用于监狱。
在那个压抑、密不透风而又沉积压力的地方,体制化才能够更好的管束那些人。那些犯了重大过错的人。
可是让我心酸的不是这个。而是主角说过的那句话“政府的聪明在于,它把一个人体制化了之后又抛弃了他。”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个图书馆管理员,在监狱里呆了大半辈子,在暮年的时候假释了,因为已经长期与社会脱节,适应不了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自杀了。
我感到很心寒。因为我能够想象到他们的恐惧。
原著里说,“当一个在人规定的时间上厕所,规定的时候吃饭,规定的时间睡觉,规定的时间起床。这种习惯深深养成之后,你再改变,就会很痛苦。”
主角何尝不是很痛苦。他从监狱里离开之后在一家商店工作,上洗手间的时间都要报告老板。他说他曾经很想犯罪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因为他已经适应了,那里是多么的熟悉啊,在外边这个社会,你要重新适应一切,适应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节奏。对于脱节了半个世纪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能够想到安迪为什么在几年前已经挖好了通道而没有逃走。对于他来说,我猜想他一定也很恐惧。恐惧外边的世界,恐惧自己是否还能与社会接上轨道,恐惧如果失败了,所有一切惩罚将会随之而来,终身再也没有逃脱的机会...安迪恐惧很多很多很多事情,包括体制化。体制化是一个让人很崩溃的东西,但我们却不得不接受,因为我们已经身陷囹圄。
最后,借用《肖申克的救赎》里一句经典的话作为结束: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