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终于又开始阅读了, 有感于存在在现今的信息社会,读书反倒成为了一种奢侈,阅读需要成为习惯,长期保持下去,如果懈怠很也像其他技能一样会生疏。
过去读书不习惯写读后感,实属于懒,也难于找到一个平台去写这些东西,既然写着方便,也要好找到。现在想想,读过每本书都会有很多想法,这鞋想法不予保存,就损失了读书的一大半收获,即使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读完,感触都会不同。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在个人心中也会有很多个哈姆雷特。所以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来写出读这本书的感受,二来以后也可以想起当时的心境。
茶花女这本书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如雷贯耳了,记得小学时候甚至有世界名著排行榜,记得茶花女是在十几名的位置,我不知道这个是谁排的,而且现在在网上也查不到这种排名了,但古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还是有道理的,要真排外国名著,那第一名多半会是圣经,其他的就难以服众了,估计是哪个书商为了卖书排的吧。小时候我常常在想,大仲马和小仲马究竟谁更优秀。恰好,法国人在我小学毕业那一年把大仲马的灵柩迁入先贤祠,也算是承认了大仲马的伟大。不过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大学毕业了.... 如果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浪漫的说,大仲马走进了神坛,而小仲马拥抱了永恒的爱情,因为他与他的爱人茶花女相伴而长眠。小仲马的后期创作始终没有走出茶花女的影响,可能是他再也没法给与其他人那样炽热浓烈的爱吧 。
说了好多废话,回到这本书上。茶花女是以小仲马的亲身经历而创作,进而我们在书里能看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角色。当然,完美的角色是不完美的,所以茶花女的身份就必然缺憾。但是我们能从茶花女身上看到很多优良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才是她有别于其他妓女的原因,与其说是爱情改变了她,倒不如说是爱情升华了她。书中茶花女风华绝代,让所有男人为之倾倒, 书是以转述形式而成,但是即使这个置身事外的笔者也对茶花女过分喜爱了,如果不是这份喜爱,他就不会遇到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并成为他的挚友了。
为了行文方便,这里就用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阿尔芒,玛格丽特叙述了。两人的爱情无疑是纯洁而又炽烈的,如同少男少女的初恋般美好。阿尔芒的爱就如男青年表现的一样,狂热,勇敢,盲目,嫉妒,自负,极为强烈的占有欲。而玛格丽特呢,温柔,聪明,她更成熟,为爱献身。虽然肉体有污秽,但内心却如纯洁的少女一般,她们多愁善感,却又能勇敢承受一切。然而身份地位,永远是最难跨越的东西,我喜欢傲慢与偏见里的完美爱情,伊丽莎白和达西不仅冲破了外界的束缚,也克服了自身的缺点,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美好的向往,然而现实却多像呼啸山庄般无奈和阴郁。玛格丽特和阿尔芒没能走到一起,这个在书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了,而压力来自父亲,这些我们读到一半也能猜得到。但是讽刺的是这里高尚的父亲和卑劣的妓女成为了最鲜明的对比。
作为一个游戏迷,难免会想到佛丁老爷那句“我见过最高尚的兽人,也见过最卑劣的人类”,茶花女的主旨也是如此,它歌颂了社会上最为不耻的那类人,然而在她身上却散发出人性最善的光辉,玛格丽特的人生虽然短暂,却比谁都闪亮。她虽然出身不幸,却无私善良,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真正的爱她,如果说这本书哪里感动到我,并不是玛格丽特为爱牺牲,而是她出殡时,那两个出席的男性,伯爵和公爵。可怜的玛格丽特虽然没能与爱人厮守,甚至临终都没有见到阿尔芒一面,但是无疑这两个男人也是真心的爱她,即使他们的爱没能被玛格丽特接受,但却是最后送她一程的人。我想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真心,也能让读者获得少许安慰吧。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阿尔芒的父亲,也许他承包了这部悲剧小说的笑点,书中的评价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想到这本书其实是小仲马亲身经历,不难得出结论这个父亲是在影射谁了,然而他的行为从来就没有什么值得尊敬的,他的自私自利,表里不一以及在玛格丽特生病时的冷漠表现甚至是这本书里最甚的,这点影射到现实中就很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