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女孩子,长大后是没有家的”
不记得什么时候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时不以为然,觉得有父母在的家不就是我的家嘛,直到今年四月,才第一次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父母的家是父母的家,是弟弟的家,却唯独不会是我的家。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已经两年没有回过家了。
在三月底裸辞后,我瞒着爸妈偷偷买了回家的机票,一天的奔波与劳累在坐上公交车看见熟悉的街道时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家后,我看着门口的拖鞋纠结着穿哪双,母亲看见后将她的拖鞋让给了我,自己穿上了一双较大的凉拖。几句寒暄后,她坐在茶几前一边给我削着水果一边和我闲聊着,我也不着痕迹的打量着这个我曾经生活过很久的地方。
家具都还在原来的位置,茶几上的水杯是颜色不同的三个,餐桌刚好放了三把椅子,洗手台上也摆着三个漱口杯,鞋架上弟弟的鞋子是我读书时从来不曾买过的Nike,茶几边放着的是一箱牛奶和超市散称的糕点和零食,她说那是给弟弟晚上下自习吃的......这似乎是我曾经熟悉的家,又似乎不再是我熟悉的家,其实我也能理解,毕竟男孩子嘛爱面子,毕竟我两年没在家了,没有我的东西很正常嘛,可就是有一种挤入了他们三人生活的感觉。
我不否认父母还爱着我,但我知道和以前回家的感觉不一样了。
在离家之后,我和朋友说起了这件事。她给我甩来了两张微信聊天截图,是她和她曾经的一位女老师的聊天对话。
这位老师家里就她一个孩子,从小就成绩优异,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从某重点院校毕业后的她也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在小县城当了一名老师。
前段时间,老师的父亲去世,从医院到葬礼,所有的事都是由她拍板做决定,周围的人都很佩服。但是在所有事处理完之后,老师的母亲却跟她说了一句话:“你再能干都没有男孩好”,因为在她妈妈看来女儿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事实上,这位老师即使在婚后除了开学以后的时间,其他时间也都是娘家,婆家五五开,母亲的这句话无疑是戳中了老师的心。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女孩长大后都会有一段自己没有“家”了的体验,毕竟对很多人而言,回到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时隔三个月后的我再去回想这段经历,对“家”的这个概念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家”对于我的定义是一个归宿,在这里它让我感受到自由、放松、无拘无束,它是由我自己构建的,属于我自己的,它也不会因为谁的存在与离开而轻易瓦解。
所以,加油吧,女孩。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