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和小嘟嘟在客厅的茶几边吃葡萄,为了方便,垃圾桶就在我和小嘟嘟的旁边。姐姐小涵则在沙发上看书。
嘟嘟看我是将葡萄剥皮后再吃。于是,她小心翼翼的把圆溜溜的葡萄在两只小手之间倒来倒去,一点一点的剥皮。
滑溜溜的葡萄在两只小手之间来回翻滚,一不小心,葡萄掉进了下面的垃圾桶里。
小嘟嘟尴尬的笑了笑,从盘子里拿来另一颗葡萄重新剥皮。
小嘟嘟是个小吃货,爱吃的水果一定会毫不吝啬的全部吃完。为了防止她吃的太多,我不得不加快吃的速度。
小涵则是一个书迷,葡萄可以不吃,但书不能不看。我和小嘟嘟吃的热火朝天,小涵却窝在沙发里看书稳如泰山。
我麻利的剥葡萄皮,时不时地将剥好皮的葡萄塞进小涵的嘴里。
一颗、两颗、三颗......
小嘟嘟抬头的时候发现了我往姐姐嘴里塞葡萄。她特别不能忍受我和小涵姐姐有亲密的举动,凭以往我对她的了解,她一定会生气的“啊啊”大喊。
姐姐小涵与小嘟嘟四目相对。
姐姐警觉的瞪着眼睛,严肃的冲小嘟嘟说:“嘟嘟,看什么看!妈妈也是我的妈妈。”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小嘟嘟并没有大喊大叫。
只见她小心翼翼的把自己小手里已经剥好皮的葡萄送到姐姐嘴边。
小涵姐姐愣住了,继而张大嘴巴笑了,问:“嘟嘟,你这是让姐姐吃呀?”
嘟嘟使劲儿的点点头:“嗯。”
小涵摆摆手,说:“嘟嘟好不容易才剥好的,嘟嘟吃吧,姐姐不吃。”
见姐姐不吃自己的葡萄,小嘟嘟握着葡萄的小手悬在空中。
见状,我说:“嘟嘟,这样,姐姐不吃,妈妈吃了吧。”说完,我张开嘴。
可是嘟嘟却摇摇头,嘴里哼哼着:“不...不...”
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手里的葡萄塞进了自己嘴巴里。
小涵笑了:“嘟嘟还是跟姐姐亲,是吧?”
我也尴尬的笑了,小声对小涵说:“人家嘟嘟刚才是想让你吃葡萄,你还跟只斗鸡一样冲嘟嘟说话。”
小涵哈哈大笑,嘟嘟见姐姐笑了,她也开心的笑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事情,想问题都是启用惯性思维。
以惯有的思想判断当下的发生,
殊不知,
惯性思维所反射出来的也许并不是事情的真相。
想起小涵曾经和我玩的一个游戏:
她先伸出一根手指,问我:“这是几?”
我回答:“1。”
她又伸出一根手指,接着问我:“这是几?”
我还是回答:“1。”
于是,她又伸出三根手指,快速的问我:“一加一等于几?”
我不假思索的回答:“3。”
小涵听我说“3”后,开心的哈哈大笑,这时候,我才反过味儿来。
这个让小涵玩得不亦乐乎的游戏用到的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定势”。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
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
思维定势它的好处是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
但是思维定势却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机械、千篇一律的思考习惯。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
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
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
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