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我读书的一部分原因。对于知识,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就像饿了三天的人看到食物一样。但更多的是,我能找到跟我谈话的人,虽然他们从来不回答。
我最早看的书是小说,因为是小孩子,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特别钟爱。七八岁时,看了一本《薛仁贵征西》。之前就听过薛仁贵,在大雪天里差一点就冻死,幸好有柳小姐搭救,最后与她成亲的故事。所以,对这本书非常喜欢。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里面讲的排兵布阵,"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这些阵法,对于孩提时代的我来说,是非常新奇的。
后来学业越来越重,再加上也没什么渠道买书,就没看过什么书。到了初三的时候,那种《今古传奇》的期刊挺受欢迎的。我看到同桌上课的时候在看书,就问他看什么,他回答说是凤歌的《昆仑》。这是一本武侠小说,当时正好连载到大结局,我在上课的时候偷偷把它看完了。
到了高中,《今古传奇》已经非常流行了。这种期刊不仅有武侠部分,还有奇幻部分。学校里面有个小书店,就有卖这种书的。我们是几个同学轮流着买,一本里面可能有几个小故事,我们就把书撕开,传着阅读。这也算是紧张的高中生活中,比较少的娱乐方式之一了。
到了大学,我看得最多的是成功学之类的书籍。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陈安之这些人的书,当时比较流行这些励志鸡血类书籍。都是总结成功人士的一些特质,拥有这些特质就能成功。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实际上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稍微思考下就会明白,拥有这些特质而没成功的人更多。
大学毕业之后,我更多读的是心理学、思维、个人成长方面的书籍。因为思考能力是更基础的能力,不断提好的问题是训练思考能力的方式。随着我们的可支配时间越来越少,学什么和怎么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不断问问题,反求诸己,才能不断成长。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已经习惯与书的交流了。读小说的时候,我会将自己融入进去,与故事中的人物共鸣。在读个人成长类书籍时,我会做笔记,概括整本书想要说的话。有时候,难免会被嘲讽说:"这么爱学习啊,还看书!"我也只是淡淡地笑笑。别人又或者会说:"我看你看了那么多书,也没看到起什么作用呀,收入还是这么低。"我也只能无奈地走开。
书对我的意义,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多的是对我的陪伴。我性格比较内向,很多事情都不太能表达出来,有时候说话被打断,我会非常沮丧。又或者演讲时,紧张得满脸通红,说话磕磕巴巴,这些对我的自信心都是比较大的打击。但书不会嫌弃我,它们就静静地在那里,陪伴我从儿童到青年20年的光阴,它们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想起了朴树的《那些花儿》:"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这个静夜里,我想起了我读过的那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