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活动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你最合得来的人是谁?”这似乎不是一个思考题。答案应该很自然能脱口而出的名字。幼儿园单纯的孩子,你让他说好朋友的名字,他能不假思索地跟你说出一长串的人名。说起好朋友,脸上更是洋溢着快乐,眼睛里闪烁着星星。
可是,一屋子的成年人却把它做成了思考题,甚至没有了答案。
我也时常问自己:我和周围的同事算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吗?学生时代的好朋友又有多长时间没联系了呢?
职场中我们更多的是谨言慎行,我们不善于讲真实的自己。 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本身存在不同的差异,很多心灵上的沟通受到了阻碍。职场中的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做了一层能保护自己不去受伤的屏障,这层屏障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把自己困在了壳里。
其实不要求所有人都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但是也不要拒绝将同事发展成我们的朋友,要清楚的知道朋友的定义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同事很有可能就是能够温暖和鼓励我们的人。
友情是需要去经营和维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似乎对于人际交往不那么热衷了;我们们更倾向于守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畏惧、不愿意接触新的圈子,不想再结交新的朋友。
屈指可数的朋友也无非还是在学生时期的那个她(他)。可就这样的关系,也总是成了微信里的:改天、下次、有空。
殊不知,改天可能是这个月的“32号”;下一次可能是这周的“星期八”;有空聚聚可能是“明天的25点”。
“改天”其实是个未知数。因为我们要赚钱养家,我们要照顾家人,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可是,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吗?
成年人的人际交往已经严重降级。培根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片繁华的沙漠”。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也许我们都有着如此的感慨,人心叵测,知音难觅,年龄越成熟,越不敢深交。
但愿我们人到中年还能有相信诚挚交往的人,彼此间的互动,不止于一句微信上的简单问候。就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故人备好烧鸡陈酒,我邀你至,不讲虚礼与排场,简单而又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