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3年至2014年期间,我在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读研究生。每天早上六点多爬起来去挤那趟站着不扶任何东西都不会摔倒的公交车去上课。每天晚上特意留在学校看书留到晚上九点再挤那趟终于没有那么多人的公交车回家。
那段时间,我在公交车上,我在下课后,用kindle看了大量的论文和书籍。
但那段时间,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低谷。我没房没车收入低,女朋友后来还和我分手了。现在回过头来去反思当时的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答案无疑只有一个,读了那么多书,没有系统的思考和有效的行动,并不能改变什么。
如果那时候有人搞什么“丢书大作战”,估计我根本不会有机会看到那些可怜的书,那时候的我正一头埋进自己的世界里,像一头呆萌的鸵鸟。
后来我买了车,不再有那么多读书的时间。但是我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系统思考一个问题,然后采取有效的行动。我发现,新世界在我面前打开了。
二
什么是系统的思考?
举个例子。
看到“使用一次性筷子究竟会不会减少森林面积?”这个问题,你会如何思考?
我想大部分人会直接回答“会”或者“不会”,少部分人会百度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回答“会”或者“不会”。极少部分人会先查询一次性筷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相关的数据如何,数据来源是否靠谱……终于才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上淘宝输入关键词“一次性筷子”,发现常用的一次性筷子200双只要6.9元,而且还包邮。详细的介绍那非常清楚地写着,“每一双筷子我们都选自优质竹材”。
再搜索“竹子的生长周期”,得到答案:竹子需要3-5年能长成材。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易成林。
到这里,基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会减少森林面积。
但我们还可以再深入一点,既然这个问题会被提出来,也就是有人想当然地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减少森林面积”。那么,我们直接百度“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减少森林面积”。结果会是如何呢?
我看到排在搜索结果第二位的是一篇初中作文,标题是《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文中写道:
我国每年消耗450亿双一次性筷子,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一亩树林可产木材1立方米,这1立方米木材可以生产一次性筷子8箱左右。据了解,我国一个中等城市一年要用9000万双,按每500双一箱,约合18万箱。算下来,每年要消耗森林2.25万亩,平均每天吃掉61.6亩。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20亿双木筷,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有没有觉得很好笑?哪有人会笨到去买大量的用木材制成的一次性筷子,那得提高多少成本啊!
其实,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原料是竹子和桦树、杨树这些速生丰产林。对于竹子来说,如果到时间不砍来用,它也会自己爆裂而死。而桦树和杨树,基本是十年生的树种,砍了再种,很快就长回来了。
另外,正是因为市场对一次性筷子有需求,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种树,使得森林面积有所增长,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对“一次性筷子”有兴趣,你还可以继续探究下去,你会发现不少愚蠢的人是怎么愚蠢地作出决策的。
三
如何采取有效的行动?
在行动之前,必须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我所做的,哪怕有一点点效果,就已足够。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百分百完美的行动。
这个道理,是我在读完《宋慈大传》一书后才懂的。
世界法医学之父宋慈,在为官之前,曾经为求《疑狱集》一书而多次拜访崇化书坊。最终书坊老板被宋慈打动,才说出了之前不愿将书卖给宋慈的原因:原来,之前书坊几经大窃,他的父亲也被刺,后来凶手终于被抓拿,凶手竟供述,是从书坊买回来的书中学到了作案的本事!于是他花多年时间将这类书籍尽数购入,就是不想让到歹人再有学习作案手法的机会。
那后来宋慈为何还会写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洗冤集录》呢?因为宋慈想明白了,好书在能正确运用它的好人手上,就能帮助他人,在歹人手上,也会祸害他人。但歹人终究会有被好人抓获的一天。而如果什么都不做,好人不得法,坏人逍遥法外,那才是糟糕的事情。
正是因为宋慈写出了《洗冤集录》,该书又得以在全国推行,成为了朝野审案官员案头必备之书。多少冤屈,由此得以洗清。
不行动,就什么变化都没有。行动起来,最起码有会那么一点点好的变化。
然后,才是如何让行动变得有效。
专注于结果。
在行动时树立最小可达成的目标。
养成规律的习惯。
……
这方面,早已有太多人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教你怎么做了。
是的,只是读书,并不能改变什么。你还得进行系统的思考。在思考后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不要怕行动后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先行动起来,先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