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森田神经质的发生与根源
他认为,疾病=人物特质(惧病倾向) X 机会(诱因) X 病因(心理交互作用)。
他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疑病素质和思想矛盾。
疑病素质就是说,森田认为导致神经症状发病的最重要的是病人的素质,病人对疾病本身是十分恐惧的。这种素质被称为疑病素质,或者说是疑病性基质。
精神交互作用,就是说由于某种不愉快的感觉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而由于注意集中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更敏感,而这一敏感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力。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形成越来越觉得过敏的心理作用。
“就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
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
——森田语
什么是精神拮抗作用呢?
说白了,就是对抗,把自己的某种心理现象视为于己不利或令人不愉快的东西,力图加以排斥和否定,总是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态度,造成难以排解的心理矛盾,就是精神拮抗,这是形成强迫观念和症状的重要原因。
情绪中心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指注意情绪的生活态度。情绪本来不受意志所支配的,但神经质患者往往过于注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森田疗法要求当事人对于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绪不要理睬,重视符合自己心愿的实践行动。
那,什么又是行动中心呢?
唯有行动和行动的成果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与其想,不如做”。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森田对情绪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要养成对现实既定目标去行动的生活哲学,以行动为准则。
07 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怖
其实,我们观察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觉,生的欲望,是每个人本身与心俱来的,这是说人类总希望自己不断向上,不断成长的一种欲望和力量。
比如说,每个人几乎都有类似的体验:
1,不想得病,不想死。
2,想活得更好,不希望被人看不起,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
3,人对世界充满新奇,想多知道一些知识,想多学习。
4,想变得了不起,想得到幸福。
5,想提高和发展等。
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精神动力。但,同时,人们面对死亡的可能性,又是持有恐怖心理的。死的恐怖是一种消极的精神动力,虽然生与死都是精神动力,但是方向是不一样的,那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完全相反。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表现出强烈的“生的欲望”,他就有会有健康的生活态度;而对“死的恐怖”明显时,就会成为神经质患者,神经质是迈向死亡的前奏。
二者虽然是对立的概念却又是相互协调的,偶尔还会彼此交替。森田认为把“死的恐怖”转化为“生的欲望”是一种可操作的行为。
08森田疗法与发病机理
神经质——表现;疑病素质——基础;生的欲望——起源;精神交互作用——心理机制;精神拮抗作用——动力原因。
神经质症的形成是由于疑病素质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影响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个体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
或者说,神经症症状是一种注意固着状态,是本来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因患者对人性的错误认识而引起注意,通过精神交互作用,注意固着在这些心理,生理现象上,导致了固着于苦恼等症状。
那么,神经衰弱的病理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观察生活,某些人的这些衰弱症状伴随着身心疲劳或病后的恢复过程必然会自动消失,而只有受疑病观念支配,主要精力固着于病态感觉的时候,症状才会更加复杂严重起来。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疑病素质越强,症状也越易严重起来,即使疲劳恢复或病后身体康复,其自觉症状永远也不会消失(间歇性的发作)。
焦虑症的病理又是什么呢?
这实质是一种恐怖感受,恐怖乃是对自己将要发生灾害的预想,或预感到危险即将降身时产生的感受。
比如,偶尔不自觉的感到了心脏的搏动,就会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了异常,从而便会和以前见过的某些情景联系起来,比如曾经失败痛苦的记忆又被激活了。如果患者对其前后的精神过程认识不清,立即就会受到一种恐怖的控制,必然引起心悸加剧,从而使注意集中于此,便越发不安,产生精神交互作用,导致心悸加剧。
什么是强迫性观念?
就是说,把普通人常有的自我感觉或感想,看作是病态的异常,煞费苦心地企图努力将它排除掉,对它不加思考的抗拒,而引发的精神上的冲突。
强迫观念是一般健康人同样会时常浮现的观念,但正常人处在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立即就会忘掉,或根本没有进入意识,便又要去迎接下面新出现的刺激,所以,对它没有悬念在心的余暇。
08如何治疗?
森田疗法最核心的治疗神经病症的秘方,其实就一句话,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为什么可以治病?
这是因为你要真顺其自然,也不容易,因为人经过长期的学校社会生活,很多观念和行为早就离人性越来越远了,也就是说人已经不自然了,也早就被塑造与强化,甚至是格式化了,被物化和异化了,你看你的很多言行,并不见是顺其自然的结果,而是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洗脑”改造后的结果。
如果要顺其自然,成人恐怕还要做很多的改变,要放弃人为的笨拙意图,而应该顺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状态,对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要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
“对待不安应既来之,则安之”,“对情绪要顺其自然,仍然做应该做的事情”。
对情感活动顺其自然,对各种想法和观念顺应自然,对症状顺应自然,对事物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如果能做到,想得神经病症也难,这已经上升到了哲学意识了。反正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亭信步,这样的人,会得神经病症?
我个人感觉,要解决心理疾病,起点要高,从根上来搞,学哲学理解哲学,从最高处来俯视人生,这一高,其它的层次的问题就比较低了,直接被覆盖了,所以,人也基本上很难生病(精神方面),没病了。
有些人以为哲学是没有用的,其实它有大用的,从根上就已经解决非常多的问题了。
如何对症状顺其自然?
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而使症状得以减轻以至消除。
例如,对人恐怖患者见人脸红,越怕脸红就越注意自己的表现,越注意越紧张,反而使自己脸红的感觉持续下去了。相反,接受脸红的症状(这算是症状?),带着“脸红就脸红吧”的态度去与人交往,反而使自己不再注意这种感觉,从而使脸红的反应慢慢消退。
我的个人想法,其实,是人太过多注意自己和注意别人的感觉,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某些规范,而引起自我愧疚的心理,这其实是没必要的。你注意的太厉害,反而是病,你像我该咋地咋地,表现出一个人真实的自然,我也很少注意别人的眼光,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啊。
那,人又如何对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呢?
森田曾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想依靠人为的办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鸡毛上天,河水逆流一样,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徒增烦恼。”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乃自然规律,有些人怪这些规律,有什么意义呢,你更多的需要是顺从这些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而你想使夏不热,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是人为的拙策,按照自然规律,相信自然大道,服从之,忍受之,与之和谐共舞之,这就是顺其自然。
换句话说,也要学会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失败后自暴自弃,要分析一下原因,是因为自己无能还是目标本身就不切实际。有些事情明明做不到,反而还逼迫自己去做,结果当然会不如意,从而又对自己的“无能”加以抱怨,这都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时间久了,心生疾病,真没必要,这也更谈不上顺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