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是中医脉学和诊断学奠基人之一。继承和发扬王叔和的脉学思想是对整个中医现代化的探讨和研究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正确的运用脉学,结合人体生理、病理、生物及高等数理多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方法论。是对整个医学界亦有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家对王叔和的成就各有理解和评论,各其评论对我们研究探讨王叔和的医学思想有很大的启发和价值。借此之机略初探王氏在脉学方面所做的贡献,不当之处敬请前辈同道斧正。
王叔和,名熙。西晋高平人(今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三世纪,官至太医令,他素性沉静稳重,好学医事。博采经方并聆听张机亲诲。“研究方脉,精意诊切洞悉养生之道。”他的著作有《脉经》和《脉诀》。他整理发展了汉魏以前的医学文献,把张机所撰《伤寒杂病论》进行休整并相继传下去。北宋林亿感慨写说:“仲景去今八百余年,惟叔和能学之”不仅为《伤寒杂病论》传人,又与仲景大师同道被尊称是“仲景叔和医之圣也,百世之师也”。《脉经》十卷,九十七篇,十万一千多字,绝大部分是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扁鹊、淳于意、华佗有关脉学论著总结出来的。是根据《仲景论脉第一》《扁鹊阴阳脉法第二》《扁鹊脉法第三》《扁鹊华佗察声色脉法第四》《扁鹊诊诸反逆死脉安诀第五》及诸家经验,去芜存精,以类相例重新编撰而成的。会稽沈心斋说:“轩岐之书如《禹贡》,王氏之书如桑郦之《水经》……读《脉经》知《内经》脉法之经微”。王氏倡导呼吸调匀,晨起切脉的原理,引岐伯:“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血气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弦沉浮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脉经自序》)。诊脉较难,容易误诊,王氏深入细致的阐明脉理并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证候进行研究,便于临床,以利后学,其动机显而易见。在脉象应指辨别方面详尽的区别和说明切脉部位和不同脉象的鉴别方法。“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知其人性者吉,反之则逆。”设象四时显示胃气之弦、钩、代、毛、石,畸状鼓、博、喘、横外。列举了“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肯定了《难经》关于寸口部位切脉方法,“切脉动静”规定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脉象。对每一种脉象并做了取类比象的解释,列出八组相类脉象进行排比,加以说明,使易了解,为在临床辨明脉的阴阳、顺逆、虚实、生死,联系各部脏腑生理脉证进行合参,辨证施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诊脉深入探讨的总结。后世脉学皆以此为准则发展到二十六种(《脉诀刊误》加长、短脉)。二十七种(《濒湖脉学》增长、短、牢脉)。李中梓《诊家正眼》又增长、短、牢、疾二十八种脉。还有三十种、三十二中脉象等等。后世陈修园的六脉统二十六脉再加二脉为八纲,均没超出《脉经》的范畴,都是在王氏二十四种脉象的基础上以简驭繁发展起来的。《仕学规范》“对脉之形状,病之征验,无一妄发乃于借物为比喻,尤见功夫”。王氏定位诊脉是他的精心壮举。魏晋以前诊脉是用“遍诊法”和“三部诊法”即全身触摸动脉;和按取寸口、人迎,趺阳三部。而叔和本于《内经》《难经》,根据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以肺为终始级脉会太渊的理论,发掘改进了脉法,运用读取寸口诊脉。创立了左手寸关尺三部应心(小肠)、肝(胆)、肾;右手寸关尺三部应肺(大肠)、脾(胃)、命门,使切脉部位和脉应脏腑规范统一起来。推《难经》五条指头触觉五脏举按寻诊法。提出“三菽、六菽、十二菽之重与肺、心、肝、脾、肾部也。”正常人的脉象一息四至即平脉。王氏的切脉考虑到“时”和“地”的因素,指出人一昼夜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在一呼一吸时间内脉中血液前进六寸。一昼夜之中血液前进八百一十丈距离,即经脉行经全身五十周次(五十营)。就其脉搏、形状,节律描写的声声有色。脉证合参,动静结合,参伍相适。浮、芤、洪、滑;沉、微、细、伏;结、代、散、促,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辨证施治。特别是专论妇儿脉象辩吉凶。在“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顺逆法”中指出“只有小人、妇人、细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一直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充分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临床之精华。《脉诀》全书一卷,以《脉经》为根据,以通俗歌诀形式叙脉述理,联系临床,至今流行较广。《脉经》《脉诀》二书影响甚大是中国医学的伟大贡献,使脉学达到了系统化、专门化。隋唐时期即被“太医署”列为学医必读之书。明.廖希壅则指为“医门之龟鉴,百世之准绳”。清.廖积性说:“是书首宗黄岐,附以诸贤,参以己见,称之曰经,不为僭见矣”王氏脉学来源于《内经》,成于《脉经》,发展于《濒湖脉学》,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厚为尊崇,可见其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及研究价值,是祖国医学的伟大骄傲。
解放后,中医脉诊在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一直实用于临床沿用于科学。近年来脉象的实验及研究,主要利用心脏血液的循环及应脉搏的大小、速率、管性呼吸速用到描写显示器,用生象、电象及天文地理之象进行脉诊研讨,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用于心电图扫描及心冲击波图,达到了人体脉搏节律改变与心律描写迹象上的基本一致,并对部分脉象以图象、图型表达记录出来用于实验、教学及直观了解运用到实践临床中去,更好地发挥中医四诊合参、辩证论治的准确作用。今后的脉学将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用到各个领域,输入电子计算机,运用工程学、动物、生物力学。正如美学生物力学家冯元桢先生说:“我们的脉象当然是无创伤诊断方法的巅峰”。综观叔和脉学及现代脉学研究,今后应综合前人之鉴,找经验,高起步向多学科发展,为临床与基础有机的结合闯出一条新路子,运用生理、病理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搞好理论研究、体外模拟、动物实验,以系统化的方法论,将大脑意识活动,人体整体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新的脉象学。脉象仪、脉搏显示仪、速率记录仪,多导频谱图等进行分析、探讨研究,渴望不远的将来,可实现叔和所希望的“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备注:此文原创,转发老师论文!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古典悠梦
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