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有这样的经验吗?今天看到一部电影,明明并不讨厌,却为了中间的一个小细节,跟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吵了起来。
你急着想要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开始贬低这部电影,最后两人不欢而散。你不是脾气不好,可能是对自己的情绪缺乏了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
自我意识与习惯
自我觉察其实就是指观察自我意识的能力强不强。
人类会倾向于习惯一件事后,减低思考的能量让消耗的体力、脑力都比较轻松,这一方面是好处,但也造成另一方面的坏处,也就是会“太过于习惯自己的一切”,包含情绪,所以会忽略很多小细节。
想像一下,一个人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习惯性的拿起浴室中右侧的牙刷,牙刷换了位置他会因为与习惯不符而发现,但如果牙刷摆放在同一个位置,只是被调换成另外一只,他可能就不会发现,也是因为“习惯”。
除了日常小事之外,如果自我觉察低到某个程度,可能出现情绪控管不稳的问题,也就是心情莫名其妙的低落、暴躁,甚至会找理由跟别人吵架,其实这不是“当下的抗压性太差”,而是长久以来对自己情绪的忽视导致的结果。
自我意识的“3层次”
自我意识不只是“了解自己现在在做什么”,还要能察觉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原因,并学着去控制,所以自我觉察的过程可以分成3个阶段。
1.你知道,自己现在是在刷朋友圈还是放空吗?
当自我觉察低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忽略自己的情绪低落,但心理上的难受,即使自己没有觉察到,它也不会消失,而会利用“分心”来逃避这种不舒服的情绪。
所以当我们花很多时间在无意识的滑脸书、滑IG,或是逛着各大论坛、看新闻底下的留言,其实我们不见得真的在看,而是为我们的思想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假装自己躲到那里去就没有现实生活的痛苦。当然,这不完全是手机的错,当你拿着一本书但其实没在看、或是跟着音乐摇头晃脑但其实在放空,都是同样的问题。
不过分心的确是避免痛苦的好手段,重点不是“禁止分心”,而是知道自己需要这一段的“休息”,来恢复心理的能量,并清楚的知道这是自己“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不能控制”的逃避,这就是自我觉察。
2.你知道为什么你在难过/生气/忧郁/开心吗?
自我觉察低落的人,很可能对于自己的情绪不断否定,像是为了被老板骂而感到沮丧,但心理会谴责自己“有什么好沮丧的,根本就不需要沮丧”;而通过第一阶段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之后,因为从分心的状态回到自己身上,很多人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需要被重视的情绪。
但在这阶段,反而不是鼓励把情绪都释放出来,因为有时候,情绪是不需要具体的理由或原因的,而强迫自己过度分析、探索,反而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比如被老板骂了之后沮丧,一开始可能觉得自己自己是因为被老板否定而难过,接下去想,会想到是因为自己怕被老板开除、再来可能想到自己是对现在工作难找、生活困难而难过,然后想到为什么便当这么贵、房租这么贵、想到最后可能变成政府做得很差、生活在上海好像没什么希望等,其实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3.你有发现自己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是怎么做决定的吗?
当了解自己在情绪上,需要注意、察觉,但也不需要过度解读,而是当成一种正常现象,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察觉自己在与其他人相处、尤其是越亲密的人时,是不是会将自己的情绪丢给他们?
就像是前面提到的,看到一部电影明明不讨厌,却跟朋友吵了起来,只为了想要证明自己。这可能代表你有个“被否定”的情绪没有解决,可能来自老板、来自其他人,但你不能把情绪丢向他们,只能用另外的方式丢向亲密的人。
在这样的转嫁情绪过程中,你可能没有感觉到自己正在释放情绪,只觉得“为什么朋友不支持自己”,但如果自我觉察能力高,你就可以发现,其实那只是你的情绪转化,并不是完全依靠当下的单一事件来思考,而越是不理性,我们越倾向信任自己来保护自己。
自我意识的最后是自我接纳
自我觉察结束之后,其实最重要的结论是“接受自己”,因为自我觉察一旦调高,就可能出现上述所说,开始对自己的情绪非常关注,但对于缺点的厌恶感也会随之产生;如果要真正的控制住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自己,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
如果拒绝接受自己,会继续回到“滑手机分心”的阶段,来逃避这样的痛苦,但如果可以接受自己,就可以控制当下做出的反应;就像是去理解别人的情绪,进而接受、并找出解决方法一样,对自己也需要这样的过程。
自我意识可以透过写日记、跟自己对话、静坐来提升,但告诉自己“没关系”,却是每个人必须要自己面对的功课,只是一旦通过,不但能好好爱自己,也才能好好的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