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正在吃早饭,电话响了,接起来,一个爸爸着急的声音:
你好,是星妈吗?
我媳妇前天剖腹产生了,我们知道母乳喂养很好,可是孩子这几天哭的很厉害,昨晚哭的闹的,全家人着急。
她妈妈奶水好像不行,孩子吃不饱,总是哭……
要不要加奶粉呀?
这个爸爸的困惑,是我最常听到和见到的:
宝宝哭,是不是没吃饱?
* 宝宝的哭,在产后初期,是最容易加奶粉,走上混合喂养的一大迷途。也是最困扰大人,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大难题。
我经常会发现,宝宝哭的时候,妈妈这边手忙脚乱的,边抱着宝宝边说:哦哦,宝宝不要哭不要哭,宝宝最乖了,我们不哭。爸爸那边正在着急冲奶粉,奶瓶拿来,宝宝一吃上,立马不哭了,吃完妥妥的乖乖睡了。
这个画面,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太熟悉太熟悉了。
我们不能片面的说这样做就不对。我们这一代的成长环境,哭在大部分家人眼里就是不被允许的,会认为哭是不对的,不哭不闹才是乖宝宝才是好孩子,所以我们成长的认知里,很多人就认为宝宝哭就是没吃饱,是妈妈奶不够,就要加奶粉,哭就是要想办法制止宝宝不要哭。
星月妈妈说:
这篇文字最初是在2016年,我生月妹妹那一年写的,如今重新改写,6000多字,慢慢的写下来,细细的描述出来,好像一个个慢镜头的每一帧在回放,脑海里那些柔软的小宝宝们啊,无限的柔情蜜意,此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育儿的路上,告诉我们“怎么做如何做”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告诉我们“为什么”的太少太少了。面对那个柔软的小孩,那个不会说话的小孩,我只想一点点,用文字来说清楚为什么,来为小宝宝们发发声。
宝宝的哭,代表什么?
新生宝宝的哭一定是有直接的需求的,而不只是饥饱这么简单。
1、生存需要
每个宝宝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这声哭代表:生命的活力,是宝宝向这世界个宣告“我来了”,报道时最美好最动听的音乐。
类似这种哭,是为满足宝宝呼吸的生存需要,有积极的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哭,当成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一种身体功能的使用和练习,是快乐的满足的哭。
医生朋友告诉我:新生儿嘹亮的哭声,是其健康和强壮的表现。所以她查房时,那些哭声最高的都是最后再关注,都会优先照顾那些不哭的宝宝。
这么看待的话,你看待宝宝哭的眼光,有没有温柔一些平和一些呢?不会再觉得宝宝的哭是洪水怪兽了吧。
2、生理需求
新生儿的哭,很多时候还代表:我不爽。宝宝不会用语言来表达,那么哭是她表达自己需求的唯一语言。
——身体不爽:尿了,拉了、身体感觉不舒服;饿了要吃;困倦了想睡却无法自主入睡;产伤的疼痛、打针的疼痛,病痛的刺激。
——环境不爽:闷热或者好冷;好嘈杂,好吵。
这些外在的刺激,都是比较常见的引发宝宝哭的一些因素,也是比较容易排除的因素。发现并及时解决了,会发现宝宝也就不哭了。
病理性的哭,这篇就不说了。
3、心理情感需求
这是最容易被大人忽略的,不论小宝大宝的哭,大人往往比较多的是在怎么解决实际问题,而宝宝的情绪和感受,常常是被看不见的,不被理解的。
1、需要妈妈这个“鲜活的人”
不论宝宝吃不吃奶,都能感受到“鲜活的妈妈“(而非冰箱妈妈)在身边,能闻到妈妈的气味,听到妈妈的声音,感觉到妈妈的呼吸,看见妈妈的笑脸,触碰到妈妈的肌肤,妈妈随时都在身边,宝宝就是安心的,平静的,愉悦的。
和妈妈经常分离,只有吃奶时,才能和妈妈在一起,晚上被托管在育婴中心,白天大部分时候都在月嫂或者奶奶手里,在另外一个房间的宝宝,时常感觉不到妈妈在身边时,宝宝会更多哭闹。
也就是说,宝宝需要妈妈这个鲜活的人持续在场,而不是只和妈妈的乳房在一起。
2、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
六个月前的宝宝,都有这四种最基本的情绪了:快乐、生气、伤心、害怕。而这些情绪,宝宝都可能会通过“哭”来表达。
快乐
生气
伤心
害怕
害怕
对于宝宝来说,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都会充满恐惧,会感到害怕不安。
我生月妹妹时,在产房里,月妹正光着在我身上躺着,一个护士进来,要抱起妹妹要去穿衣服,刚抱起来,妹妹突然大哭,护士吓了一跳,我笑着说:没关系,就光着放我胸前躺着。护士又立马把妹妹放到我胸前,妹妹立马不哭了。护士笑着说:真是神奇,离开妈就哭。
其实,宝宝刚离开妈妈温暖的子宫,面对新世界,是很恐惧的,妈妈的怀抱就是宝宝觉得安全的港湾。
——最常见的就是刚出生和妈妈分开的哭闹,出生第二晚在医院的哭闹,出了医院进入月子中心的头一两天的哭闹,出了月子中心刚回到家的头一两天,在家有亲戚同事朋友来探望走了后的晚上,宝宝哭闹都会多一些。是宝宝对变化的环境陌生的人,感到紧张恐惧,便用哭来表达。
——有的宝宝吃完母乳还哭,或许是害怕吃完奶又要被抱走了,不能和妈妈在一起了,是害怕的哭。
——有的宝宝哭,或许是她感觉到旁边的妈妈情绪不好,今天妈妈和家人吵了一架,妈妈很委屈难过,宝宝感受到了空气里的压抑,哭闹不安。
——有的宝宝哭闹多,或许是整个家庭氛围充满了焦虑,宝宝感受到了压力而哭。
生气
宝宝可能已经发出了很多“我饿了,要吃奶了”的信号了,可是都没有被发现被满足,最后生气大哭,这时候才抱来喂奶,宝宝有情绪,是没法平静寻找乳头含好乳头的。
如果这份生气的感受没有被妈妈看到,妈妈就会觉得:我根本没有奶,宝宝都吃不出来气的大哭。事实上呢,不是宝宝吃不到奶才大哭,而是宝宝本身有情绪,没法平静吃奶。
有的妈妈的乳汁很冲,吃的时候,宝宝咽不及,总被呛着,宝宝就不愿意吃,吐乳头,妈妈偏偏又觉得这才吃了不到五分钟,可能是吃不到奶了不吃了,就又勉强宝宝继续吃,宝宝怒了,生气了大哭,使劲推妈妈,不吃。
妈妈如果只是看到了宝宝吃奶这件事,却没有看到宝宝生气的情绪,就难免会认为自己母乳不足,宝宝没有吃饱。
伤心
有妈妈告诉我,她坐月子的时候,自己爸爸去世了,她特别接受不了,每天都要独自哭泣,情绪非常不好,家人也不让他去送爸爸,她真是伤心到极点了。而那几天,宝宝也哭闹特别多。
后来她可能意识到,是宝宝感觉到她难过,也觉得伤心,所以哭闹很厉害。有一次宝宝哭的时候,她就和宝宝温柔的说:妈妈最近很伤心,你看妈妈伤心你也觉得伤心,哭得很难过吧?宝宝的哭声顿时不那么激烈了,她又说:你放心,妈妈会照顾好自己,也会照顾好你的。宝宝停止了哭声,平静的眼神看着她,她觉得她最难过最伤心的时候,却被身边不会说话的孩子懂了,觉得自己立马有了力量,要振作起来。
说了这么多宝宝的情绪,其实是想让大家知道,要把宝宝当“人”看,宝宝生来就不是一张白纸,不需要大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涂写,而是要看到幼小的宝宝,也是有自己的情感需求的。
她能体会到很多情感,需要用“哭”来表达,而不只是要吃饱。这份情绪需要被爸爸妈妈看到,理解她的情绪,而不是宝宝一哭,就只想着要用什么安抚技巧怎么快速止哭。
怎么做,可以减少宝宝的哭闹?
前面我说的,都是给爸爸妈妈们松绑的,要认识到:哭是宝宝正常的情绪表达,没有啥对错,要允许宝宝哭,哭也并不代表宝宝就是没有吃饱。
那么,接下来,就来说说,怎么做,可以减少宝宝的哭?
1、给宝宝稳定安全正常的生活环境
帮助照顾宝宝的人要比较稳定,宝宝才会觉得安全,觉得安心,和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逐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便会更少哭闹。
频繁换宝宝的照顾人,频繁换居住地方,家里经常动荡不安,对宝宝来说,都是很大的冲击,需要时间去认识和适应的过程,这期间一定会有情绪反应,更多哭闹。
新生儿的生活环境要温度适宜,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舒爽。家里不需要过度的安静,日常大人说话啥的不必太过小心翼翼,正常的日常环境就可以。如果宝宝都三个月了,还没有出过门(除过打疫苗才会外出),天天憋在屋子里,那不经常哭才怪呢。
2、给予宝宝充满温情的互动和照顾
——新生儿一出生,就抱到妈妈胸前躺着,和妈妈在一起做肌肤接触,而不是一个人睡在冰冷的小床里。
——病房里,宝宝和妈妈很近,常和妈妈在一起,而不是喂完奶就把宝宝抱走。
——到了月子中心,妈妈依然日夜在身边,而不是晚上把宝宝托管在育婴中心。
——回家后,妈妈也经常在宝宝身边,而不是只有喂奶才出现,宝宝其他时候都在月嫂或者奶奶手里。
妈妈大部分时候,情绪平静,面带笑容,能够比较放松自在的和宝宝在一起,和宝宝轻柔的对话,动作温柔的给宝宝换衣服,洗屁股,换尿布,做抚触,抱着宝宝哺乳,满脸的幸福。
这样被温情照顾的宝宝,和妈妈之间默契良好的互动,让宝宝会觉得自己时刻都是安全的,不论自己情绪怎样,妈妈都在平静的陪伴她,慢慢和妈妈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安全的情感依恋,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哭闹也会少一些。
3、宝宝主导的喂养和照护
妈妈自己全身心放松,要去看到宝宝这个人,看到宝宝的表情,眼神,神态,呼吸,行为,情绪,感受,以宝宝为中心,顺着宝宝的需求,给予积极关注和回应互动。
而不是妈妈过多看时间看表,看各种记录各种数据,那就容易被这些外在的东西牵着走,觉得宝宝浑身都是问题,看不见真实的宝宝,就想要去按照外在的东西去改变和控制宝宝。
4、给妈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新生儿初期,宝宝最需要的人是妈妈。妈妈的状态怎样,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状态。妈妈状态好,才能更好看见真实的宝宝,去敏感觉察宝宝的需求,积极回应宝宝。
家庭人为环境,气氛舒畅,妈妈能在家里被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那妈妈就能很好进入母亲的角色,和宝宝慢慢建立起默契的连接,宝宝哭闹就会少一些。
而一个情感冷漠的老公,回家对妈妈不闻不问,葛优躺的甩手掌柜,或者和妈妈三句说不出去就吵架,甚至还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婆婆或者亲妈,对妈妈的杀伤力是很大的,会让妈妈非常耗能,身体的累,心理的压力,都会让妈妈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自我怀疑,甚至产后抑郁。妈妈状态不好,宝宝也会更多哭闹。
所以,各位爸爸,对妈妈要多一些关爱,理解和支持,不要让妈妈一个人去孤单面对产后鸡毛蒜皮的生活。爸爸要做家里的定海神针,给妈妈稳定有力的支持,妈妈才能有能量去给宝宝。
充满关爱和欢乐,氛围放松的家庭,宝宝哭闹也会少很多。
宝宝哭了,该怎么办?
前面了解到宝宝的哭,代表不同的需求,那么哭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1、看见宝宝的需求,从心理解宝宝
妈妈日常和宝宝自在放松的在一起,便能比较敏感的觉察到宝宝的真实需求。尿了拉了不舒服哭,那就及时换尿片;热了烦躁了不舒服哭,那就开空调降温,减衣服少穿;睡醒了饿了哭那就及时搂过来哺乳;肚子里胀气难受哭,那就抱起来安抚安抚。
分享个爸爸安抚十多天的女儿,【看见宝宝】的个案:
爸爸给宝宝换纸尿裤的时候,不小心指甲划了下宝宝的皮肤,宝宝顿时大哭,一声接一声的哭,爸爸温和平静的说:哦,小丸子哭了,疼了。这时候宝宝不哭的很厉害了。爸爸把小丸子抱起里在怀里:“对不起,宝宝,爸爸不小心把你腿划疼了,哭的伤心的”。边说边轻轻的抚摸宝宝的腿,宝宝停止了哭闹,恢复了平静。
这个爸爸非常能够【看见眼前的宝宝】,只是说当下的事实和感受(腿被划啦,宝宝疼),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平静和宝宝沟通,并没有给宝宝说:哎呀,不要哭不要哭,宝宝最乖了,坚强一些,这有什么好哭的啊,多大个事啊,看你娇气的啊(相信大孩子也不愿意在哭的时候,这样被教育的)。
身体舒适环境舒适了,宝宝的心也被看见,被理解了,也就不哭了。
2、看到宝宝的感受,允许宝宝哭
有时侯你会发现,即使你已经解决了能看得见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生理生活需求已经满足了,可宝宝还是哭,那就要去关注到宝宝的感受,看到她的情感需求,哭或许是她排解情绪的方式。
这时候,可以把宝宝的感受说出来。哭,就是她和妈妈沟通的语言。分享个看见宝宝感受的哭的例子:
宝宝出生第二天,就从医院到了月子中心,妈妈只要离开宝宝,只要不吃奶就大哭,哭一阵子停一会儿,又继续,哭声比较平稳,不是那种特别激烈的哭。
妈妈去卫生间了,宝宝就哭了,姥姥抱起宝宝说:宝宝想妈妈了,害怕了吧?(看到了宝宝害怕的感受),宝宝顿时不哭的那么厉害,姥姥又说:姥姥在这呢,姥姥陪你啊。姥姥把宝宝抱在怀里,轻柔和她说着话,很放松的接受宝宝的哭。
妈妈离开宝宝去吃饭了,宝宝又大哭,自己把手塞到嘴里,吃的叭叭作响。姥姥抱着宝宝说:宝宝害怕,吃手手呢,吃吧吃吧,吃吃手哭一哭就不那么紧张了。(吃手也是自我安抚的方式,不用禁止哦。)
这一天,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宝宝就会大哭。可是一家人,都能看见宝宝的感受,很好站在宝宝的角度,理解宝宝,知道宝宝刚换了地方不熟悉,而且一天不断的来各种陌生人打扰,宝宝很恐惧害怕。家人就平静和宝宝说话,妈妈心态也特别好,宝宝虽然这一天哭闹多,可哺乳、尿便都正常,一家人能允许宝宝的哭,第二天,宝宝哭闹少了很多,平静的时候更多了。
所以,宝宝情绪层面的哭,需要看到宝宝的感受:
——宝宝边吃着手,边哭着,或许是想说:我出生的时候头部受到挤压,好痛,我好紧张。
——宝宝边吃奶边哭,或许是想说:你刚才不在我身边,我是多么害怕。
——她吃完奶还哭,或许是想说:我吃完奶就要被抱离开妈妈,我是多么生气,多么委屈啊。
——睡不安生,哭着,或许是家里今天来好多人看她,宝宝都不认识,很恐惧的哭。
——今天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空气里都是压抑的气氛,宝宝哭,是她感到不安。
看到宝宝的这份感受,说出这份感受,宝宝的某些情绪要排解出来,他需要哭出来。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小宝宝,沟通啥,给说啥感受之类的,宝宝听不听的懂啊?其实,和宝宝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大人的语气、神态、表情,沟通并一定都是语言。
有时候即便什么也不说,只要大人内心是平静的,看宝宝的眼神是温情的,宝宝一样也是能感受到她的哭是被接纳的,她是被爱的。
最主要的是,大人说出宝宝感受的时候,也是整理自己情绪的时候,有妈妈说孩子一哭自己就先烦躁,那么试试,说出宝宝的感受了,自己也会平静很多,也是自己自我疗愈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面对哭闹,简单总结下大原则:日常去观察宝宝,了解宝宝,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的哭,宝宝哭的这个行为背后到底代表怎样的诉求?从而才能够去灵活对待和处理。
当然,我们作为普通父母,也不可能,总是能解读到宝宝为什么而哭,有些哭,真是没有啥原因的,任凭爸爸妈妈再怎么努力,也或许找不到他为啥哭,那就平静接受,陪伴着宝宝,抱着宝宝,就是最好的安抚,也是让宝宝觉得她是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最温情的方式了。
在新生儿初期,也许很难及时发现宝宝的需求并且及时满足,那也不要紧张,不要内疚,只要大部分时候满足,大部分时候能够站在宝宝的角度,平静去解决她的需求,温情感受她的感受,对宝宝来说,便是身心成长非常棒的养育了。
初为父母的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总想做到最好,却常常如履薄冰。宝宝的哭,也是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穿越时空,去拥抱童年的自己,自我迭代,很好的成长机会。
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内在发展潜能,也相信我们作为妈妈的直觉,没有谁会比妈妈更了解自己的宝宝了。带着爱和光,放松一些,一起,勇敢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