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之亚 朱灵
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当一个能力突出的个体或群体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之时,人们常常会习惯性地开始关心仅次于此个体或群体的人是谁。
拜《三国演义》所赐,如今大家都已知道在蜀汉,仅次于五虎的人是魏延(当然事实上魏延可不止是第六的水平),那么,在曹魏,有没有得到承认的仅次于五子的人物呢?
答案是有,而且是得到了陈寿的认可。
五子良将这个说法,最早是出现在《三国志》的魏书十七里,魏书十七里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合传,且在此卷的末尾,陈寿明确指出: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然而……魏书十七,是有六个人的。
这第六个人,就是本篇的主角——朱灵。
朱灵,字文博,冀州清河郡鄃县人。因为地域的原因,朱灵有记载的军旅生涯始于袁绍军,当然,也有可能是从做韩馥部下开始,不过这就无从查证了。
袁绍与公孙瓒交战期间,同样出身于清河郡的袁绍部将季雍,在朱灵的故乡鄃县叛变,投降了公孙瓒,公孙瓒旋即派兵援护鄃县。袁绍派遣朱灵攻打鄃县,而公孙瓒军将朱灵的家人带到城楼之上,让朱灵投降。朱灵对着自己的家人流泪道:“大丈夫一旦托身于人、入世建功,又怎能再顾及家庭呢?”于是全力进攻,最终破城生擒季雍,而朱灵全家皆死。
为君臣之义而牺牲家庭,这种理念在当今的时代未必是正确的,但在崇尚春秋之义的三国时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李通、郭淮(未坚持到底),都有类似的故事。在那个时代,这种行为,是值得赞赏的。当然,我个人认为,相比于朱灵和李通的决绝,郭淮的行为更加温情,也更富人性化。
从曹操陈留起兵,到官渡之战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袁曹是处于蜜月期的。二者互为同盟,与多方诸侯交战。在曹操东征徐州陶谦之时,袁绍派遣朱灵都督三营兵马支援曹操,并力战有功大破陶谦。战事告一段落,支援曹操的袁军将领各自回河北复命,朱灵却说:“我见过很多人了,但从来没有像曹公这样的,他才是真正的明主啊。如今既然已经遇到,我决意留下,不再回河北。”从此,朱灵便留在曹营,而朱灵的部下也因仰慕朱灵,与他一同留下了。
说到这里,需要解释两个小问题:
第一,朱灵拒绝归北,不会引起袁曹关系的破裂吗?答案是基本上不会。袁曹蜜月期间,人才的流动是比较频繁的,当然,主要是从河北向兖州流动。荀彧、郭嘉,都是从袁绍处前往曹操处,而袁绍也曾向曹操点名要枣祗,虽然曹操没有答应,但依然可以看出两家的关系之亲密。当然,以袁绍之“外宽内忌”,内心完全不起怨艾,恐怕也是不太可能。
第二,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朱灵是带兵留下,那么,朱灵归曹的部队有多少人呢?以当时的军制,一营满编是两千人,朱灵所督三营,合计六千人,但诸将大多北归,只有朱灵本部兵马留下,即便朱灵当时已是中郎将或将军,其本部人马也不会超过一营太多,所以朱灵留在曹营的部队,最多也就是两三千人。不过,对于当时的曹操而言,两三千人也着实是个大数目了。此外,顺便一提,朱灵说到他见过不少人,这里的人应该是指人主,则可以大胆推测,他也是从韩馥部下转投袁绍的。
公元199年,遭受了孙策、吕布、曹操对其接连的重创,以及旱灾饥荒打击的袁术,已然走投无路,于是决定北上投靠袁绍。曹操派遣刘备都督朱灵、路招(《三国演义》中为路昭)在徐州截击袁术。无法北进的袁术又退回淮南,最终粮尽水绝走投无路而死。之后,朱灵、路招奉命返回,刘备于是在徐州叛变,旋即又被曹操赶跑。
朱灵在史书中的下一次登场,已经是曹操平定冀州之后。曹操令朱灵统率新兵镇守许昌以南,部下有五千步卒一千骑兵。曹操对他说:“冀州新归降的这些士兵,以前一直军纪涣散军法不严,如今虽然看似军阵整齐,心里仍怏然不快。你在河北素有威名,现应对部下稍稍宽容,否则恐怕会生变乱。”果然,朱灵带兵到阳翟县时,部下的中郎将程昂反叛,朱灵立即斩杀程昂,并将情况汇报曹操。
曹操写信回复朱灵,内容如下:
“兵中所以为危险者,外对敌国,内有奸谋不测之变。昔邓禹中分光武军西行,而有宗歆、冯愔之难,后将二十四骑还洛阳,禹岂以是减损哉?来书恳恻,多引咎过,未必如所云也。”
“统率部队是一件凶险的事情,这是因为对外要与敌方交战,队内还要预防奸宄之徒的叛变。当年光武帝刘秀派遣邓禹进军长安,其部下冯愔叛乱,杀宗歆而攻击邓禹,后来邓禹又在与赤眉军交战时战败,仅率骑兵二十四人逃回洛阳,而邓禹也未因这些事就被处罚或弃用啊。你的信我看了,诚恳悲怆,将过错都归咎到自己身上,依我看,未必都是你的错。”
邓禹是光武帝刘秀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东汉建国后为大司徒,后进位太傅,可称是东汉数一数二的功臣,曹操以其事迹安慰朱灵,足见对其的重视。
赤壁之战时,曹操令赵俨为都督护军,护七军,七军统帅按照地位排名是: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由此可见朱灵当时地位仅次于五子,在同期的李典之上。
赤壁之战后,朱灵基本上是在西部战区活动:
公元211年,韩遂、马超起兵时,朱灵与徐晃一起夜渡蒲阪津,据河西安营,迎接曹军主力过河,最终大破西凉兵马。其后,朱灵又与夏侯渊一同平定隃糜县、汧氐县。
公元212年,朱灵与路招在夏侯渊统率下击破南山贼刘雄鸣,收降其部众。
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准备从武都郡进军,亲张鲁的氐族人占据要道据守,朱灵、张郃领军将其攻破,确保了大军的通道。
到这里为止,曹操时期的朱灵事迹,就告一段落了。
曹丕时期的第一件朱灵的事迹记载,出现在孙权向曹魏称臣后写给曹丕的信中,信里提到“张征东、朱横海今复还合肥”,推敲一下,朱横海基本上可以确认是曾任横海将军的朱灵,因此也就可以说明,在西部战区的战事告一段落之后,朱灵被调任到了东部战区,在合肥或者合肥附近防御东吴。结合夏侯惇的传记来看,夏侯惇在公元216年督二十六军屯居巢,这其中很可能就有朱灵的部队。
孙权在信中提到了他所畏惧的张征东和朱横海,然而实际上此二人在当时已经分别被加封为前将军和后将军了,同期的左将军和右将军则是张郃和徐晃。其时乐进已逝世,于禁刚被东吴放还,四方将军,除朱灵外的另外三人都是五子,也足见朱灵“五子之亚”的地位。
上文所述的朱灵,生前最后一件记载是接受曹丕的封赏,因其故乡在鄃县,曹丕封其为鄃侯,还引用了楚霸王项羽的名言:“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真不愧是曹丕的浮夸作风)。然而或许是因为朱灵想起当年全家惨死鄃县的往事不堪回首,向曹丕请求道:“高唐(也位于清河郡,又名灵县,与朱灵同名),是我向来的期待之所。”曹丕倒也通情达理,就改封朱灵为高唐侯。
然而,朱灵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在魏书十七的《于禁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曹操憎恶朱灵,想解除他的兵权。于是派威名显赫的于禁率数十骑兵,带着敕令,前往朱灵的营中夺其兵权。朱灵及其部下都不敢擅动,于是朱灵便成为于禁的麾下部将。
在前文对朱灵一生事迹与功勋的述说中,可以看到,朱灵在曹操势力弱小之时毅然脱离强大的袁绍,率军归入曹营;随曹操参加了赤壁之战;在西部战区屡立战功;击马超攻张鲁;于东部战区防御孙权,可说是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加上其为人有春秋之义,根本找不到为曹操所憎恨的理由,因此,很多史家和学者都认为:官至后将军的这个朱灵,和曹操所恨的朱灵,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同名者。
这个疑难随着“重名者”这一理论的提出被轻松破解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于禁夺营事件中,有这样一句话:
“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于禁传》极言于禁的毅重威严,这件事可称是最突出的例证,但是,如果此朱灵不是彼朱灵,而只是一个略无记载的小人物,值得陈寿用来做例子吗?显然地,只有当这个朱灵就是名号地位与于禁相差无几的“五子之亚”时,才能突出于禁的威重,才能说明三军对于禁的敬畏到了何种地步。“重名者”一说,实在是无法解释“曹操恨朱灵”的原因而不得不找出的说辞,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
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憎恶朱灵,史书中难道真的毫无蛛丝马迹可循吗?
并非如此。
熟读《三国志》的人会知道,陈寿这个人,喜欢玩春秋笔法,把真相隐藏在留白和疑惑之中,在曹操憎恶朱灵这件事上,其实陈寿也已经留下了原因,甚至,还不止是原因。
综合朱灵一生的活动来看,很明显地,可以发现有一段不应有的空白。
是的,这就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不仅是三国历史上真正最精彩最复杂的第一大战役,也是曹魏势力最艰险却也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期间内,五大谋士各有精彩表现,五子良将更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他们的卓越才能。除此以外,包括曹仁、夏侯渊、夏侯惇、曹洪、李典、李通、臧霸、张绣、许褚等在内的几乎所有曹营将领都有战事记载,却独独缺少朱灵。
事实上还不仅如此,甚至在官渡之后的平定河北诸战中,朱灵仍旧没有出现过!
于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冒险性的结论——秉持春秋之义的朱灵,拒绝为曹操出战旧主。
现在,我们可以理清脉络,重新梳理并演绎一下这一连串事件:
正因为朱灵拒绝出战袁绍,曹操才憎恶朱灵;正因为其本部兵马因此闲置,曹操才令于禁夺其兵马为战事所用;正因为为了试探这个不完全听话的朱灵,曹操才让他率领冀州新兵,这种袁军故将统率袁军降兵的设置,是危险的,也可视作对朱灵的考验;正因为冀州新兵误以为朱灵愿意反抗曹操,中郎将程昂才敢反叛;正因为朱灵经受住了考验斩杀程昂表示忠诚,曹操才重新信任朱灵;正因为朱灵深深地明白曹操对自己前一段时间的不信任,才在来信中“来书恳恻(恻为悲怆之意),多引咎过”,并且最终得到了曹操以“未必都是你的错”作为原谅的结语。
“不被信任”的这一页翻了过去,朱灵重获新生,继续参加曹军战事。
真相的重重迷雾终被拨开,朱灵从来只有一个。
是吗?
可能,还不是。
公元228年,曹休中周舫诈降之计,领军深入吴境,在石亭一带遭了吴军埋伏。豫州刺史贾逵与朱灵领军急救,于夹石击退吴军断路的部队,营救曹休脱险。这场发生在曹睿时期的战事,才是有关朱灵的最后一条记载。
那么,这个朱灵又是不是那位“五子之亚”的朱灵呢?
我很希望他是,因为若如此,他就是一位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且皆有战功的跨时代名将,与五子相比也已毫不逊色。
可惜的是,这一位,恐怕很难是他了。
公元243年,朱灵入魏武庙配享,诏书上的名号是后将军。与他一同入庙的人中,文聘也是后将军。而文聘是公元222年被封为后将军的,所有入太祖庙庭的人都是以其逝世时的官职受祀,且曹魏基本上没有同一将军位同时敕封两人的先例,因此可以推断,朱灵于公元222年已经逝世,救曹休的并非是这个朱灵。
不过,话说回来,有魏一朝,同一将军位同时由两人拥有的,史书明确记载的倒真有一例,就是张郃和公孙渊。此二人曾在一段期间内同为车骑将军,虽然张郃的名号全称是“征西车骑将军”,但从他以车骑将军入庙来看,征西只是一个与将军位无关的前缀而已。
但这毕竟只是个案,不足以推翻朱灵在222年逝世的结论,也许有一天,有一些新的史料出土或出现,才能让我们得出确切的答案。
真相是时间的女儿。
.
“文博,曹公之危已解,我明天就回冀州复命,你什么时候回?”
“我……不打算回去了。”
“不打算回去?此话怎讲?”
“这是我思考良久的结果,曹公英明神武,部众虽寡却斗志昂扬,麾下文武两道皆有奇才,未来能平定这个乱世的,只有他了。”
“但你受袁公厚恩,怎可领军投曹?”
“我妻儿母弟皆为袁公而死,灵如今孤身一人,既然遇到明主,绝不会错过。但你放心,我不会强留麾下将士,这是我一个人的决定。”
“恐怕你的部下全都会跟着你啊……你,确实想好了吗?”
“是的,我意已决。”
“那好,文博,满饮此碗,你我就此别过。袁曹不会永远是同盟,或许有一天,你我会在战场相见。还是趁如今大好时光,不醉不归吧。”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会向曹公请求避战,河北是我故土,同僚多为我乡党,袁公对我有知遇之恩,要与你们白刃相向,我实在无法做到。”
“世事难料,只怕到时身不由己。”
“不,这是我坚守的原则,我绝不会打破。(端起酒碗)不说这些了,祝你来日大破公孙瓒,为袁公夺取幽州立下首功,隽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