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曾看过一篇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讲的是在同一个银行实习的大学生。银行在现在看来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前些年能进银行还是很风光的,待遇也很好。
实习的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拘谨不善表达,虽然干活勤快但眼界狭窄,家里又没什么关系,实习过后没能留下来;家里经商的脑子灵活,性格开朗,经过父辈的指导,在实习中找到了与银行合作的业务点;父母是政府机关的孩子,很有礼貌,懂察言观色,父母关系硬的就能争取到有限的名额;来自大城市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大多比较清高,比较自信,不屑于讨好人。
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差很大,父辈的思维见识千差万别,所处社会层次不一,待人处事各不相同。他们实习表现各有特色,人生未来规划受到父辈的深刻影响,最后的人生发展轨迹也截然不同。诚然,我们个人的努力特别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家庭对我们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就对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是英国的奥利弗·詹姆斯,他身兼多重身份,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还是作家、记者、主持人,被誉为“国民心理学家”,在教育、育儿、心理方面有自己独特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引用大量研究和实例探讨了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自己,如我们为什么会和父母一样?兄弟姐妹间的差异是如何造成的?性格特征怎样在家族中传递?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烙印,许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未来?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书中的四大核心内容。
一、我们为什么会和父母一样?
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他们通常认为父母的优秀特点和品质会遗传给下一代,这种遗传是先天的、自然而然,就像是生来如此,骨子里天生就有的。
奥利弗·詹姆斯通过引用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发现说明,心理特征并非先天基因的产物,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心理特征的代际传播源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模式,我们与父母也变得越来越相似。
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成长为今天的样子,是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及我们对父母的身份认同的影响。父母的引导、批评或赞扬的话语会让我们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组织性思维方式等,或者导致一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
孩子还会模仿父母的一些个人风格、行为模式,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身份认同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让孩子通过模仿父母来取悦他们,变得与父母相似以避免因不同而引发的不愉快。
虐待也是父母与子女相似的一大成因。虐待形式多样,包括精神虐待、身体虐待、体罚等。虐待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失控,父母的早年经历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通过虐待影响到孩子,让孩子也变得悲观抑郁,与父母更为相似。
二、兄弟姐妹间的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间性格往往多样,思想观念不一,各有特色。兄弟姐妹之间互不相同来源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父母对不同孩子虐待或关爱、孩子出生时父母间关系的不同,都会让兄弟姐妹差异表达。
兄弟姐妹间的差异还受到家庭角色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很多家长戏称“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父母的心血和期待,他们对父母的认同感更强烈,也会调整自我迎合父母,实现父母的期望。而之后出生的孩子不必承受父母殷切的期待,对父母的认同感也没有那么强烈,他们更善交际,也更有反叛性。
父母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不同,人们总说“穷养儿富养女”,因此男孩总是被粗放养育,而女儿则会被父母温柔以待。性别歧视也会导致父母把男孩看做继承人来培养教育,女儿被视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无法得到平等对待。
父母对待不同孩子是有差异的,可能是长相美丽或帅气,也可能是父母自己的经历所致,他们会偏爱某个孩子,可能在一些方面特殊对待。而这种偏爱极易引发同胞间的竞争,不受宠的孩子会联合起来欺负受宠的那个,这对同胞间的巨大差异影响颇深。
三、性格特征怎样在家族中世代传递?
作者在《天生非此》这本书中提到,性格内向、高智商、羞涩、精神疾病等这些性格特征会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性格特征的代际传递主要是源于父母的养育模式,如学习(包括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虐待和关爱等因素。
中国人是一个宗族观念、家庭观念很重的国家。历代的中国人很重视家族的兴旺荣耀世代相传,传承家风家训就是很好的一个方式,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教育后代如何为人处事、立身处世。
正因为性格特征在家族中的代际传递,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书香门第、将门世家,也孕育了众多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河内司马氏、河东裴氏等,他们凭借着显赫的地位和雄厚的财力为后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支持,影响和左右着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
四、我们如何许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未来?
每个人都从原生家庭走出来,身上带着原生家庭的各种印迹,我们自身如何又会影响到对下一代的教育。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成长?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一书中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我们要梳理过去的种种经历,比如自己受到的养育方式,祖先的养育方式等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明白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找到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第二,认识到自身的来自原生家庭的局限性与问题后,我们要有意识地调整同孩子的相处方式。借鉴父母乃至祖先的好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刻意避免那些过激的不妥当的养育模式。
第三,我们要认识到人的心理特征并非固定不变,也不是基因决定的。如果我们相信孩子是可以被改变的,那他们就很有可能得到更大改变。我们要避免将后代归结为“小恶魔”,鼓励孩子树立可塑性观念,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发展。
《天生非此》这本书帮助我们全面分析了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我们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走出来,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突破自身的狭隘和局限性,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