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豪今年52岁,家住渭南市高塘镇南堡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和普通农民一样种种庄稼以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养猪人。因此,即便已经不农忙季节,在秋雨飘零的早晨,王叔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自家的猪场,悉心照顾这些圈里的“伙计”们。
由于多日阴雨连绵,加上人来来回回走动,猪场的过道里满是积水和泥巴,好在猪圈里倒也没那么糟糕。这些贪吃的小家伙们,吃到王叔的脚步场,便一拥而上,争相地挤到食槽前,生怕抢不到嘴里,这齐头并进的景象倒也让人有些忍俊不禁。貌似是天冷的缘故,个别家伙懒洋洋地挤在猪圈角落的猪群里,似乎这样可以让身体暖和点。
和这些被“困”在圈里的猪同志们不同,可以享受自由生活的鸡在猪圈的墙上、护栏上来回走动着,胜似闲庭信步,时不时停顿下来左右张望,像是猪圈的卫士,又或是在炫耀它们比那些猪宝宝们更自由。
王叔的猪场里大大小小养着一百多头猪,并且个个都是白白胖胖的,这对于一个家庭养猪场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些在大家眼里始终脏兮兮的家伙,却被研究发现,它们其实是所有已知的圈养动物中最聪明、也是最爱干净的,不幸的是由于身体汗腺的极不发达,它们不得不在泥浆中打滚,以便让身体保持清爽。
大约十多年前,王叔为了补贴家用选择了外出打工,那时候家里养的猪不多,便由妻子一人在家照料,日常生活中的剩饭剩菜足够应付,也没有想过要把养猪当作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叔对家的思念也越来越浓,在和妻子商量之后,商定辞掉工作,回家开始自己的养猪事业,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起初,猪的数量并不多,他们选择用自家的几头母猪开始自繁自养,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他们自身的养殖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以前养过猪,但大规模的养殖和三五头的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为此,他们两口子也是克服了各种困难,通过看书学习、咨询专家等多种方式,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巧。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那场蓝耳瘟疫几乎给他们夫妻致命的一击,看着自己悉心照料的猪一头一头地死去,他们几度落泪,而由此带来的损失更是让这个家几乎面临风雨飘摇的境地。瘟疫过去,在坚持还是放弃的问题上,他们产生了分歧。妻子感觉力不从心主张放弃,王叔则主张坚持。
看丈夫如此执拗,妻子不忍心打击他的信心,也逐渐打消了放弃的念头。为了确保自家猪的健康和品质,夫妻二人决定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东山再起,对每一头购买回来的猪仔都要做严格的检查和免疫程序,确保安全才被允许入圈。除此之外,他们还就猪的进食情况在时间和含量方面做了明确规定,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猪肉的市场价格一直不够稳定,为此他们夫妻二人也是操碎了心。极不稳定的价格让村里很多同行都相继放弃或转行,王叔也动摇过,但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看着一头头白花花的猪仔,他还是决定坚持下去。“市场就是如此,有赚就有赔,一直赚钱的事,听着也怪吓人的。”
行情不好的时候,王叔也赔过不少钱,但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农民,除了种种庄稼地、养养家畜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那里是属于年轻人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做点自己能做又喜欢做的事情,也蛮开心的,就当打发时间了。话虽如此,却更像是面对市场的不景气而表现出来的无奈。
王叔说,把猪养好就好,相信会好起来的。所以他一年到头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定时定量伺候这些又肥又壮的家伙,就像是选择了一份365天全年无休的工作,却还要冒着可能会赔钱的风险。这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做得更好。
中午休息的时间,王叔要配饲料,这种用粉碎后的玉米和浓缩料混合在一起的食物,需要人力搅拌,妻子则在一旁为他打下手,这种食物可以为猪提供足够的能量以及各种营养成分。粉碎玉米的机器为王叔节省上不少的体力,拌料的工作也已经是轻车熟路。
养猪场离王叔家里还有一段距离,阿姨说这里其实是一个暂时的过渡猪场,自家的猪场因为使用时间太久,很多设备已经严重老化,正在翻新,所以才暂时搬到这里,等老场子翻新好了再搬回去。这里确实离家太远了,每天骑车来回跑,太折腾。有时候为了夜里要照看场子,王叔还要在饲料房旁边简陋的屋子里过夜。
回到家已经下午了,王叔忙活着招呼我们,阿姨则去张罗饭菜。不一会,烙好的油饼就端上来了。要知道,在以前家里来客人才会烙油饼,这可算是很盛情的款待了。他们夫妻二人都是纯朴、善良之人,朴实的言语和热情的招呼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养猪场已经是王叔为之打拼了十余年的事业,他或许并不能理解外面的世界已经发展成了什么样子,诸如O2O、互联网+、大数据之类,兴许他有所耳闻,但这些东西来得太快了,想让他们再去了解和改变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王叔又并非固执的“老顽固”,他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圈层里调整和改变,懂得遵循自己的认识去学习和创新,懂得在自己全力以赴的努力下如何把事业经营得更好。我也希望会是如此。
渭南人的一天,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