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业的绿色先锋:探索生态科技大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宝昆、姜梦瑶
盛夏时节,蜿蜒绵长的乌河潺潺地流淌在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起南村村边,河畔边刚刚长起的玉米苗,不久前收获的麦地依旧留有麦香。2024年7月14日星期日,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来到起南村绿色生态设施蔬菜标准园,参观大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在阳光的沐浴之下,实践团成员走在田间地头,前往蔬菜种植基地。据起南村村委书记魏锐祚说,经过5年的分步实施,已成为起南村17个高标准大棚和150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营养“源泉”。
进入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有机液体肥储藏罐,储藏着整个基地日常所需的有机肥料。基地负责人讲到,基地使用的肥料都是利用村民日常生活产出的厨余垃圾、农田秸秆、家畜粪便等原料排入发酵池和发酵罐发酵得到的有机肥料。一方面缓解农村化学肥料造成土壤酸碱化程度,有机肥料经过发酵,大分子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养料,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增产和品质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村民生活垃圾通过垃圾分类被分到不同的垃圾桶内,专门安排负责人收集生活垃圾到发酵池。在此之前,村民环保意识并不强,起南村臭气熏天。村民将所有的垃圾混在一起,随意丢掉,不但破坏环境,而且蚊虫滋生,得传染病的概率上升。农田秸秆将不会在田中焚烧,造成空气污染。从2017年起,起南村用五年时间筹措资金480万元,建设了旱厕粪污与大棚蔬菜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将全镇粪污集中收集处理,同秸秆共同发酵后通过水肥一体化的形式用于农田灌溉,实现了粪污、秸秆全部综合利用。
起南村在生态农业发展始终走在前列,开创绿色环保新局面。任何经济农作物种植少不了技术的支持。大棚内部所处可见的是科技的身影,种的是销往国外的青椒,灌溉用的是地下滴灌设备,大棚内的温度是自动化控温系统,运输蔬菜的是自动升降车……极高的自动化程度节省不少的人力物力,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基地负责人亲自为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成员详细地讲解在建设大棚时所遇到的困难和机遇。深入地下一米八的大棚,在下挖时土壤坚硬就提前几天灌透坚实地褐土,降低建设难度。在国外对特定农产品的需求加大时,抓住机遇,扩大种植面积,满足国外需求。
在村委书记魏锐祚和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近千亩的农田产值大大提高,增加村民的收入,做到绿色创新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这一重要部署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不仅仅需要政策帮扶和技术支持,还需要人才等方面的引进和社会的关注。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通过此次参观起南村绿色生态设施蔬菜标准园中的大棚,对乡村振兴又有新的理解。农业的发展不再是原先的体力劳动,渐渐的农业也在向科技脑力劳动转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未来农业也将会需要更多的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大学生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培养提高专业素养,为人才振兴、农业振兴、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