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在结婚前,应该多谈几次恋爱。因为初恋没经验,眼睛还是瞎的,加上并不了解对方那个物种——当然,对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清楚。所以第一次恋爱很少有不谈崩的。谈崩了接着再谈,最好谈一次崩一次,谈一次崩一次,等崩到最后实在没劲儿折腾了,就说明对方那个物种算是彻底了解了——哎啊原来男人都同种货色全差不多嘛——这就算眼睛完全睁开,醒了。
醒了的感觉真好,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其实找一个人过日子真的好简单,舒适就行啊。至于他长得怎样,有没有才,钱多不多,是否取得功名,能否为下一代提供优质精子等等之类,那都相当于衣服上面的logo,跟衣服本身带给身体的舒适度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养娃六年,感觉养孩子这件事,和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结婚,那过程很相似。也是没经验,不断试错,每错一次崩一次,错一次崩一次。崩到现在,豆豆已经六岁半了,我似乎明白过来了——哎啊原来养孩子,就是不要那么功利,顺其自然就好。
02.
前不久搭顺风车,上了一辆普桑,车主是北京本地人。穿着很朋克。特别健谈,非常乐观,看上去真年轻,但实际上已经快五十了。
普桑先生说闺女今年17岁,打小对学习就不感兴趣,不学就不学吧,当爹的从不逼孩子,因为很在乎女儿高不高兴。但他也跟女儿说明白了:学习好了,以后说不定会寻着一份好工作,挣的钱多,想吃啥买啥。学习不好,找好工作就难,挣的钱少,就没法吃啥买啥,就得天天吃面! 闺女特有主意,果断地选择了天天吃面,所以大学没考上,只考了个中专。
普桑先生说,闺女虽然学习不好,但特自信特乐观特招人喜欢的一孩子。最令他满意的是家庭关系,“我们家经济条件很一般,但一家人从没红过脸,跟孩子跟媳妇我们关系都特别好,处得像朋友。我们仨儿性格都差不多,都比较随意,简单,容易满足的人,嘿嘿,反正只要别管着我,怎么都成。”
显然,普桑先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深刻影响到他的女儿,父女俩三观一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尊重。我挺喜欢这样的家庭的,这个家庭算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主意识,即——父母将女儿的未来完全交给她自己,由女儿对自己全权负责。但更多的家庭不是这样,更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权是捏在父母手里的。
光宗耀祖也好,实现自我价值也好,当爹妈的没有不渴望自己孩子出人头地的。诚实地说,名牌穿在身上,就是特别能满足人类的虚荣心啊!只是孩子的想法跟大人一样么,假如你的孩子根本不想出人投地,就渴望普通日子,渴望天天吃面呢?
03.
十年前,采访过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学生,外地人。家里条件一般,她妈为了让她练好钢琴,把家里的小生意停了,把她爸一个人丢在家里,特意跑北京陪读,并在音乐学院旁边租了个平房,专门替她做饭洗衣照料她日常生活。北京消费高,钱不够,当妈的就抽空给人做家政,很辛苦。女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自己现在完全是在替妈妈练琴,有很深的恐惧和心里压力。假如学不好,或者毕业之后挣不到钱怎么办?妈妈跟押宝似的已经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简直孤注一掷了。
当女儿的很无奈,也很抑郁。学上到这个样子,似乎已经不是女儿在上,而是她妈在上了。可这终究是女儿的人生啊,有些妈妈就愣是把自己的人生和女儿的人生全部搅和在一起了。
这种养育方式非常有中国。西方家庭虽说养娃也很卖力,但当父母的强调自我,类似这样的个案不太可能有。
那天带豆豆看舞台剧,看完后正准备走。大厅角落里有一个小姑娘,大概四五岁,在哭。边哭边说:“妈妈我求求你了,我不想上乐高课,我不想去,可以吗?”孩子妈三十多岁,未施脂粉,头发凌乱,一脸的疲惫,对女儿的乞求似乎没听见。我看到她半蹲着给孩子穿羽绒服,很平静的样子,对女儿道:“乖,穿好衣服,快点儿!”
04.
豆豆四岁的时候报了钢琴和英语。钢琴当初是他非要学,就报了个班。没想到先学乐理,上了几节之后他一看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一坐那儿就有动听的曲子从手指间流泻出来,而是熟悉琴键,天天哆来咪,一下就烦了。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类似上乐高课的小姑娘哭求那一幕。
我心想钱都花了,怎么能说不上就不上呢,逼了两三次,一看他那样,已经很反感了,好吧,不学算了,剩下的钱拿不回来就拿不回来吧。现在也有线上报班的,一节课一百块钱,完了当爹妈的端着电脑追着孩子学。可见孩子比较小的年龄,就不该学这个那个的,特别是像弹奏这样要求精确度的,须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更不适合。当然也有报了班一直学下去的,那家长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事倍功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陪伴成本太高,在现在的我看来绝对划不来。
钢琴停了,英语课还在上。英语课由外教带着玩儿,26个英语字母学一年但价钱不菲。豆豆显然对学英语并不积极,但他之所以能坚持上下去,除了外教上课形式比较人性化,最重要的是,商场里很多游乐设施和卖儿童玩具的包围了这家著名的英语培训机构。豆豆经常掷地有声地提条件:“上英语课可以,必须得让我打枪!”
按说孩子在幼年就应该痛痛快快地玩。水,泥,石头,颜料,乐高,琴,球,棋,生活中各种东西,统统都拿来玩,想玩就玩,不想玩大人不可以急赤白脸。可是大家都在谈教育,全社会都在恐慌,满大街的培训机构打出各种贴心广告似乎都在为你着想,并警告你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将一场欢乐的玩耍最后演变成掏钱让豆豆上兴趣班了——很简单,着急。
05.
那年春日,携友洛阳看花。豆豆在高铁上看到朋友教他儿子下围棋,回了北京就嚷嚷着要学,加上办围棋班的机构天天在幼儿园门口晃,说下围棋如何刺激大脑,如何让孩子聪明。和豆豆一起玩的有些小朋友也都报了围棋课,我那藏在纯棉下面的虚荣心忍不住就露陷儿了,心想别的小朋友都聪明了,我家豆豆不能傻啊,二话不说就报了。
其实当时应该先去买一幅围棋,在家里先陪孩子下着玩儿就是了。不是盲从么,生怕自己水平太臭教不好——于是除了英语课,每周还要陪豆豆两次围棋课,一堂课一上就是一个多小时。不说豆豆,光是我自己陪上课再加上来回路程,经常是累得干脆连晚饭也在外面解决。最恼火的是围棋老师要我跟孩子一起学,时不时的被通知去上课,还要做笔记,以便每天陪孩子练习。陪孩子练还不算,还得将下棋的整个过程录下来发到群里让老师看。我对下围棋本来就不感兴趣,努力配合了几次终于怒了。报围棋班的目的本来是想让孩子聪明,现在孩子聪没聪明暂且不谈,我自己可是傻了,我累傻了......
时间太不够用了。日常家务加工作,豆豆还不时添个小意外。除了豆妈的同时还是妻子,女儿,儿媳,闺蜜,编剧.....我在多种角色中窜来窜去,没一样合格。
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不就是下个棋么为什么陪伴的成本要那么高?另外,为什么非要学围棋呢?象棋不行么?象棋就不刺激孩子大脑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么?
显然不是这个原因。以象棋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当家长的十有八九都能当自家孩子的老师,根本不用报班,下棋在家就成,亲子不说,还零成本。但是,孩子们都在家里学,培训机构怎么能挣钱呢?
我想啊想啊,终于想明白了,教育是大产业,就像现在老冒出来的莫名其妙的节日一样,背后都是商家在数钞票啊。
06.
好了,脑子一旦清醒,我立马变鸡贼。现在但凡要牵扯到陪豆豆出门儿,肯定精打细算,划得来的才去。孩子不喜欢的不去,远得像星际旅行式的不去,不是最好却最贵的不去,逼着我一路跟着学的不去......说来说去,能自己解决的不找机构,陪娃成本影响到本人生活的,坚决!不去!决不!盲从!
寒假有一天,豆豆吵着要打羽毛球,天暖和的时候我都带他在小区的楼下打,零成本啊!但冬天不行,当时室外零下好几度,关键还刮起了西北风,打在脸上跟扇耳光似的。想到他那快奔五十斤的体重,确实得消耗消耗,不能因为天儿冷就一直窝家里。最主要的是,我自己想抻抻腰。就订了上午的场地,带他去家附近的体育馆打羽毛球。
一进去,发现球馆里面有教练上课,七八个学生,都八九岁的样子,边上一溜儿的妈妈,一看就是陪孩子上课的。其中有一位热心肠,得知我居然自己带孩子打球,立刻婉言相劝,说家长打球姿势不标准的话会影响到孩子,而孩子一开始发球姿势不标准,以后就很难打好了。我问她是不是准备让孩子长大后打球。她说不是,就是觉得孩子要打球,刚开始就得姿势标准,否则以后打不好。我说既然不搞这个专业,要那么标准干嘛?
热心肠的妈妈是个拥有坚定主张的人。拥有坚定主张的人在某一点上很可怕,就是听不到别人的声音。她自顾自地说:“还是得报班,我孩子现在就这样,让专业教练教,连续上十天,每天都来,标准发球以后没问题,而且两千块钱十堂课还是划得来。”
得,没法交流,我拿着球拍走开了。心想真是报班报上瘾了,经济能力好就先不论了,倘平常人家,挣钱不容易,最好钱花在刀刃上——自己带孩子玩儿多好,大人小孩都能锻炼身体,还两个人都很开森,这个过程多享受啊。
07.
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人格缺失大爆炸......个人感觉身处这样的时代很容易焦虑。养一个孩子,暴露出家长认知的局限性及各方面的匮乏。于是一脚踏进西单图书大厦,天啦,如此拥堵踩踏,我应该埋头去学呢去学呢还是去学呢学啥呢?
有人学成一张银行卡;有人学成一张压缩版的知识百科光盘;有人孜孜于做一个大牌LOGO;也有人什么都不想学,只想天天吃面......
庄子慨叹生命和宇宙之广之深,劝吾等养生惜命,顺其自然,于是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闺蜜说:“中年才是我的芳华。”这话让我豁然。是啊年轻人,来日方长,着啥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