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年,留学潮兴起,
很多人受到甲午战败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或是前往日本,或是前往法兰西留学。
教员并未选择出国,他认为:拯救中国的病方在中国土地上,
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在占据了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手里。
所以他回了老家,去考察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战国——秦汉时期,
历史书上讲了,我们有过资产阶级萌芽,但是为什么封建王朝两千多年,
我们的经济总量远超同时代其他文明,可是我们愣是没有发展出资产阶级。
其实早在封建王朝建立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已经被扼杀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两个前提:集中和市场。
集中是资本的集中,比如我现在有500万,拿着这个钱,我就可以土地兼并,招工,然后生产大量的商品。紧接着我需要一个市场,把商品卖出去,将本求利。这样就可以资本增殖。
然后就可以循环起来了。
历史上有过土地兼并,也出现过市场繁荣,比如《清明上河图》,但为什么没有资产阶级出现呢?
因为我们的农业是精耕细作,在单位土地上寻求最大产量的生活方式。
一旦土地兼并,大量人口失去土地就会饿死,就容易产生流民,基层政权不稳,就会出现历史重演:自然灾害——流民——民变——镇压——人口减少/起义成功。
某种程度上,一个朝代稳定繁荣——人口增多——土地养活不了——战争减少人口——稳定繁荣。
中国历史上,往往通过战争来实现和平。
你说我可不可以土地兼并,让失去土地的人到我工厂来做工,也可以养活他们啊。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条件了,市场。所有赚钱的行业都是国家垄断。除去这些,其他的都是薄利多销,
薄利多销想发财就需要商品短时间内被大量消费。比如卖一个汤圆赚一毛钱,你卖了一个月,卖了30个,你就饿死了,你要是一个月卖了10000个汤圆,你就发财了。
所以,你需要一个超级大市场和交通网络支撑起来。一个城邦的人口固定,你需要把商品快速发往其他城邦来开拓市场,这个几乎不可能。
中国古代的市场在城邦,城邦是用官道连接的。平时流动商品,战时军队机动。
官道可不是你想走就走,想运货就运货的。各处都有官差盘查,而且税赋很重。
所以不会有资本主义大市场。
那皇帝为什么不做大资本家呢?他有权,有地,有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就是政治和资本的根本性矛盾。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富不久呢?因为王权不允许,皇帝是不喜欢地方势力过于强大的,你有钱了,今天敢买羊,明天就敢买马,后天就敢买铁,一个月后,你就揭竿而起了。
而这一切都是从战国——秦汉开始改变的,战国时期,分封制度弊端凸显,地方割据势力混战,
秦一统之后,郡县制打压地方势力,权归中央,汉代更牛,编户齐民,也就是户籍制度。你家里几口人,几口锅,后院多少柴火,今年母猪下了几个仔,皇帝都知道。所有民间的资源全部靠户部(王权)来调配。为了确保每年经济稳定,人口不允许流动,每个人老老实实种地,养猪,交税。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
流民是可以直接打死的。你看明清小说里面说“夜行街市,必是流寇。打死无算。”晚上出门散散步,可能就回不来了。
所以,所有的资源,财富都集中到了王权手里,民间根本发展不起来资本主义。
王权还会打压商业,商业是要流动的,流动就意味着失控,意味着财富减少,那怎么行!
能走上资本主义的路子,无不都是依靠大市场,奴隶化生产来实现的。也就是殖民+市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