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看到消息说:超过100所美国最精英的私立高中计划用“能体现个人能力的,非标化考试的,且不显示任何成绩”的材料,来取缔传统成绩单。
我个人认为:这是美国私立教育对人才发展以及社会贡献的一次革命性发现,是现实世界(真实世界)对量化世界(观念世界)的一个革命性回击,也是对人类教育的一次革命性贡献。人是一个动态系统,有神圣在里面。所以,人对人的各种量化都是不靠谱的,这是对多少年来以分数评价教育成绩的一次颠覆,是观念的革命。
这对中国学生意味着什么呢?
提示中国学生:重标准化考试分数,而轻能力与个人提升的教育方式可能要在美国开始走向尽头了,因为顶级学校的教育者认为,学生的真实水平,对社会的关注,和社区的交互,对于适应和领导未来世界的变化,是比成绩分数更加重要的能力。你仅仅关注成绩这些外在成绩是不够的,要关注自己内心的收获。
【2】熊培云说:“读书读到疑窦丛生。人有多少颗灵魂,历史就有多少种方向。书也一样。我看到同一个作者的灵魂,在书里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不知道真假,还是复杂。不知该为之喜悦,还是该为之悲伤。”
为什么说人性荒寒幽暗?
人是宇宙间最复杂的存在,同样也说明:人,为什么不可信?为什么人要相信神?因为人性多变,而神性守恒。你相信人,永远找不到生命的出口和灵魂的方向。
【3】教育的机会是转瞬即逝的,有些机缘是不可错过的,这在于教师的眼光和教育智慧以及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你精心设计的课可能上不好,学生无反应,甚至出现冷场;而有时候你根本没有什么精心设计或准备,却上出了意象不到的好效果。你在这个班上遇到的情况,不可能在另一个班复制,因为面对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每一节课都是一种艺术创造。有些课文确实编得不好,没有儿童视角,只有成人眼光或家国情怀,但不同的老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我们有时候怨教材不好,怨学生不爱听课,其实我个人感觉,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各种负担沉重,活在一个夹缝中。也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像上公开课一样准备课,或者都能像凌宗伟、郭初阳、魏勇、史金霞等老师那样可以从容上课,所以真正的备课还是平时的读书准备,打外围,超出课本,博览群书,真正的功夫在书本之外。
【4】学生的“向师性”与“独立性”是同时存在的。前者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后者则希望教师给他们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他们。
【5】孩子们为何越长大越深沉,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我们很容易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个性因素,比如内敛、害羞、成熟、胆怯……但实际上可能是师生关系出现了问题,如果学生不放心或者不了解这个教师,或者这个教师平时过于强势、专制、独裁,不能接受学生的意见,学生一般都会封闭自己,不愿意配合他,和他对话。
这个沉默的民族性格是怎么造成的?和长期以来的专制独裁有很大关系,没有言论自由,制造文字狱。
人和人之间也是这样,小孩之间往往比较融洽,但面对一个成天唠叨的大人,孩子就不想说什么。
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消除恐惧,还需要课外和学生建立起互相帮助互相信任的和谐友善的新型师生关系。建设没有恐惧的课堂,主要在于教师的努力。没有恐惧,才有真正学习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