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又没吃饭。”我生气道。
“翻了大半天旱地,躺在炕上睡了一觉,不饿了。”母亲电话里低声道。
五十几的母亲节俭了多半辈子。记事起,母亲几乎就没买过几件像样的衣服,一些衣服穿过来穿过去,色退的失去原来的样子。就连平时一个人在家干农活,吃饭都节俭到如此地步,常听三爸说:“你妈平时饭菜都不炒,用水煮熟将就着吃掉。”母亲就这样为了省出油钱,供我们兄妹读书识字。从侧面听亲戚说母亲这样,我恸哭不止,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的庄户人家,如何才能改变贫困的面貌呢?如何才能让自己挣钱的速度超过母亲老去的岁月呢?
有人问我:为什么好多次休假,不回老家呢?老家处在晋陕之间,毗邻吴堡县,黄河边上,交通极其不方便,每天早上六点仅有一趟班车发往榆林。每次上学或去单位,母亲一晚操心的睡不着,枕头旁放个小手电,一晚上打着手电筒能看好几次窑壁上石英钟,生怕我误了班车。我常说:“我定了手机闹铃,误不了。”每次临行的前一晚,母亲常教导我: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忧。我辩解道:哪有,您也没去过远方。
母亲去过最远的城市平凉(中转西安市),为了去照顾病重的老姑。沉重的农活和生活压力牢牢把母亲拴在黄土地,平日里的锄头、铁锹和牛羊就是母亲的“诗和远方”。对于现在的微信、广场舞和旅行对母亲来说是天方夜谭的事。
工作之后,母亲每次来电话:“今天有没有去工地(母亲不懂,认为井场是工地)?近来温度降低,有没有加衣服?不要经常请假,好好工作。”““害哈了””,我不耐烦得。由于在延安工作,母亲新闻联播后,关注延安天气预报成了母亲每天的“必修课”,生怕自己的儿子感冒生病,做到未雨绸缪。
千里之外的儿子,总是让母亲担忧。随着年龄的成长和身边正能量的事迹的感染,越来越觉得承担起孝敬和保护母亲的责任。
儿时,傍晚后的村庄里,总能听到母亲的呼唤声:锋锋,别玩远了,早点回来。
母亲的呼唤声再次萦绕耳边!这个月休假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