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是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的“英文三部曲”中的一部。该书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它的影响很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
通读完毕不禁为作者对日本古典美学的精深造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禅宗道学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而赞叹,甚至帮我厘清了一些存在很久的疑窦,优美的文笔,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精美的配图,是了解唐宋明时候的煎茶、点茶、淹茶等很好的入门。
触动我最深的是“禅道渊源”这一章,茶道乃禅宗仪轨之延展,文中处处充满了闪光的金句子,比如“我们对道家与禅宗的兴趣,主要在于它们的思想蕴含着关乎生命与艺术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最终于茶道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那么茶道是如何体现关于生命和艺术的思考的呢?茶道的精深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茶道偏偏与道家和禅宗的思想相通?也许这要从茶的本性功用谈起,茶除可入药治病外,本身是解渴之饮品,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和饮法及口味功效,吸风饮露,汲取天地之精华成长于山林之间,饮之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不同于酒之令人志昏神迷,它是一剂清醒剂,有助于禅师打坐参禅悟道入定,是成佛悟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般若六法门,六度就是六个道觉悟彼岸的方法)之一。
禅宗与道教又有什么渊源呢?
道家展示了当时中国南方的个人主义思潮,这与北方以儒家为基础的集体主义思潮形成了对峙。对个体的关注是人文主义的集中体现,而这个观点老子比基督早了五百年。
道家思想中的绝对是一种相对概念,它突破了当时主流的思维体系,也许与《离骚》一样,它开创了国民的浪漫主义性格,正如庄子在其《逍遥游》中的描述,列子贵虚尚玄,修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与那个未有过丝毫忧愁的皇帝促膝而谈,他未尝出生所以不曾逝去;我们可以随列子御风而行,去追寻那绝对的宁静,因为我们本身即是风;我们也可以与河上公在半空驻留,他遨游于天地之间,却既不属于天亦不归于地。。。。。。
道家对美学的贡献在于它对应现世,对应自身,正是在我们自身上,神性与本能相遇,昨日从明日中分离。当下是流转的永恒,此刻是相对的所在。相对追求调适,调适便是艺术。生命的艺术就在于对周遭环境的不断重新调试。道家接受世俗,它试图从这个充满悲哀与烦扰的世界中挖掘出美妙来。宋代曾有三圣品醋的寓言,形象说明了儒道释道不同,醋是生活的象征,他们都用手指沾醋之后放在嘴里品尝,实事求是的孔子发现醋是酸的,佛祖宣称它是苦的,老子则断言它是甜的。
道家主张从整体思考,恪守物我的和谐统一。这里就是老子说的空,只有在空性之中才有真正的精髓。正如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禅宗强调了道家的教诲,禅来源于梵文“禅那”,意为冥想静坐。禅宗主张通过静坐观想可以证得无上智慧。《道德经》中提及了凝神专注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调息的必要性,而这正是坐禅的要点。关于《道德经》最佳的注疏也是出自禅门学者之手。
禅,是一种“面南观北斗”的艺术。只有通达相对的一面,真实才能被理解。禅宗也是个人主义者的坚定支持者,这一点也与道家不谋而合。所有无关乎心灵流转的皆是虚妄。
正如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反叛一样,禅宗常常挑战佛门清规,禅宗具有深刻的洞察,故而言语成了思维的障碍,禅宗的随者意在与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直接的对话,而所有外在附着之物,都是彻底了悟真理的障碍。
禅宗提倡中道,认同俗世与精神具有相同的重要醒,它认为,从事物的绝对属性看,万物无大小之别,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个孜孜以求圆满的人,必能在自己的俗世生活中看到他灵魂之光的印记,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茶道的全部理想,实为禅宗从微笑之处见伟大观念的缩影。正如作者所说,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想的基础,而禅宗则将这一切付诸了实践。
今天终于弄明白道家禅宗与茶道的渊源关系了。做此读书笔记,以留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