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起,资本市场进入了寒冬,这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很快就夭折了。相比于前两年,现在的资本在投资项目的时候,对项目的审核更加严格,同时也已经不再简单的听故事了,而是一切拿数据说话。没有数据,只有故事的项目,在现有环境下是很难难道融资的。
在几年前,只要是互联网行业稍有资历的人员,有一个好的想法,就能拉来投资创业,当时的感觉是遍地都是黄金,就缺创业者组队去开采了。一般的流程是,创业者拿到投资人的钱之后,去组建团队,然后根据当时的想法设计产品,再把产品用程序实现出来,然后再拿到市场上去试错,这个流程随便一走,半年一年就过去了,到了产品真面向市场的时候,其实产品方向已经很难调整了,如果市场证明这个方向是错误的,那就意味着这家创业公司基本上就要倒了,公司根本没时间,也没储备去转型。
上述的这种创业模式,现在已经完全不能被资本方所接受了,并且,对于团队来说,这也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做法,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要根据市场的情况不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一次产品迭代就要决定整个团队的命运,那成功的概率太低了,这对于公司的产品人员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压力。并且全公司的命运寄托在一位产品人员身上,这位产品人员得有多重要呀,相信大部分产品人员没办法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
这就意味着原来的创业流程需要进行改革了,而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进行快速的验证和迭代。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依然在产品上,新的环境对产品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产品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就要构想整个运营流程,而不是仅仅只从用户需求出发。 能够获得资本方投资的产品,相信总归听起来对用户是有价值的,但是为什么很多都失败了呢? 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点:
1 虽然有需求,但不是刚需。
非刚需产品的问题在于,用户可能确实有这方面的需要,但并没有那么紧迫,或者其实不用这个产品也是可以的,用户缺少一个非用这个产品的理由。
2 无法获取产品典型用户
有些产品也许确实能够满足一定用户的刚需,但这些用户分散在各个地方,你很难有渠道真正的获取到这些用户。如果不能有效获取用户,那产品也就没办法实现其价值了。
对于非刚需问题,这个主要是产品选型的问题,大部分产品经理都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评估产品是否刚需的,如果他的认知有偏差,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这个问题。对于无法获取典型用户的问题,产品经理都认为是运营的问题,但如果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都不知道如何获取到产品典型用户,又怎么能够指望运营人员能够精确理解产品的定位和用户画像。那如何才能加速迭代速度,尽快完成市场验证呢?答案就是要从运营的流程设计产品,具体包括:
1 构想运营的全过程,从运营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的功能
大部分产品的经理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设计产品的,但产品不仅仅是要满足需求,最好还能起到引流和传播的效果,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产品。而这些功能的设计,往往很多产品经理最开始并没有考虑到,而在市场上推广验证的时候,才发现需要增加这些功能,这个时候迭代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
2 从服务的角度,设想产品是否真的能够完全满足用户要求,是否还需要其他配合?
有些产品并不能完整的解决用户的问题,可能需要配合其他的服务才能最终解决刚需。例如,对于很多教育类产品来说,一个App 并不能得到家长的信任,很多家长也不懂如何使用App 才能提升孩子成绩。这个产品其实是需要配合一个社群来获得家长的信任,联合社群和App的功能,才能提供满足家长需求的服务。
3 做快速的整体迭代来进行验证。
当从运营的角度出发的时候,就能设计一个最小的整体迭代方案,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做出完整的产品验证,产品的完成靠研发,但产品的完善一定是靠在运营中不断得到反馈总结,才能真正打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精品。 尽早设计好最小的运营验证流程,让产品尽快得到市场的检验,这是完善产品的最好方法。
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已经了解,仅仅只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创业需求了,以运营的视角尽早设计产品的完整验证路径,这才能最大程度提升创业成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