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之前的小宁,在大上海打拼。外人眼中,她是光鲜靓丽的设计师,有着稳定的收入和业务。然而,日复一日的忙碌,工作节奏快到连去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平时不敢喝水,久而久之,透支了身体的健康,经常头晕头痛口苦失眠。
一次加班后的突然晕厥,让她顿悟这样的生活已经失去任何意义。没有健康,一切都是浮云。
疾病,终于让她停下来深度思考⋯⋯
出院后她说:我很幸运,工作内容属于视觉表达,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喜欢。完全可以把一成不变的日子,过得与众不同。就像梁思成所说:“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要有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
奋力奔跑太久,身心俱疲,终于停下脚步,有时间重新思考和读书。她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感觉像是哲人讲述尘封的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帮助人们克服焦虑、浮躁、迷茫与恐惧。
“愿你能扫除心头尘埃,轻装上阵,在以后的岁月里,活出自己的豁达。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就是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人生不会一直走上坡路,也不会永远走下坡路。台上风光无限的人,也曾是台下无人问津的看客。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本来想图个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但生活却常常让人猝不及防。在叹息和无奈之后,大都数人只能默默地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
曾经有个年轻读者给杨绛写信,抱怨这个社会太浮躁。回信里,杨绛先生说:年轻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但想得太多。
想太多大致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的通病,很多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总会想很多:会遇到什么困哪?付出那么多失败了怎么办?到时候别人又会怎么看我?
于是想到最后,只能自欺欺人地说:算了,我还没准备好。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两个和尚,一穷一富,都想去南海朝圣。富和尚很早就开始存钱,穷和尚却仅带着一只化缘的钵就上路了。
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朝圣回来,富和尚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
富和尚问:“尔困,何以往南海?”穷和尚答:吾不往,则终日癫狂,行一步,则安一分。尔稳重,故尔在!”
意思就是,富和尚问:“你那么穷,凭什么去南海?”
穷和尚说:“我不去南海,就心里难受。我每走一步,觉得距离南海就近一分,心里就安宁一点。你这个人个性稳重,不做没把握的事情,所以我回来了,你却还没有出发。”
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